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What have I read: 《社群.王朝》

What have I read: 社群.王朝》

剛拿到這本書時,只看了一章,覺得有些失望,似乎沒有卜正民以往那種可以讓人讀出興趣的筆法,同時文章顯得偏雜、累贅;原本以為會是本很棒的「故事」書,未忖過於學術味,結果才發現這真是數篇論文集結成冊。所以先把它擱在一旁有個月餘,去讀《海權爭霸》和《帝國暮色》了。
在把《海權爭霸》費力地讀完:因為不斷幫編輯查找編務上的缺失以及錯譯,還有在人事時地物上的翻譯有許多與台灣通用譯法不同。這些雜務除了耗時以外,還會讓讀者感到十分光火。完成這之後(那本書也被我劃得亂七八糟)才又跳回這本書。 平心靜氣地重翻這本書,看完第三章【江南圩田及其稅收】之後,又燃起對這本書的興趣。很快地把其後一章【北直隸的水稻種植】給讀完。 此二章中稍稍提起「一條鞭法」這個專有名詞,我想它應該是以往要文組高中生必然聽過的?也似乎是高中生對張居正所能殘留的唯一印象?讓我想起,可惜受限於教科書的內容與寫法,高中生是很難理解他利用前朝(嘉靖年間)已出現試行於部分地區的制度,將其擴展至帝國全境(起碼是江南富庶的稻米省份),進而釋放出的人力和財力,促進東南各省的商業發展與繁榮。在第三章雖然不是為了解釋一條鞭法(我覺得還是應該回歸到「編」字為佳!)的原始成因,但是間接地補充那樣的時空背景,從洪武建立的保甲制度的崩壞,到因時制宜的新賦稅手段,提供了解釋性的說法。這才是影響明末清初東南省份發展最重要的措施,甚至被認為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可惜課本只能寥寥一語帶過,學生們又如何能體會那份意涵,進而會去記得這個名詞?也無怪乎它成為考試下一個生冷、無趣的名詞而已。更有甚者,成為他人行文時一個濫用,卻不解其意的代名詞。更難理解為何張江陵在明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定位了。 讀出興趣之後,閱讀速度也隨著加快。應該可以很快讀完這本書的下半部。此外,還是發現書中有些時序上的小錯誤(西方漢學家的通病),或是用字不夠精準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