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What I read: 被統治的藝術

What I read: 被統治的藝術 這是本奇妙又有趣,同時也是有點嚴肅又頗為可讀的書。作者透過「微觀歷史」的角度,從極其龐雜又紛繁的歷史資料,諸如地方志、田野調查和訪談、地方層級的官方公文書,甚至是家族譜,來構建敘事的架構,與主旨和內容間的前後呼應。從所謂「華南學派」的視角,藉由底層民眾的故事來看待歷史進程的推演,而非「大歷史」那種高層的政治視角。 內容從明朝特有的制度「軍戶」,來檢視在前現代國家的明王朝是如何統治,還有被統治者是如何「應對」這樣的國家制度。統治者在廣土眾民的大帝國下,自以為貌似現代科層制的結構能在此廣袤的大地上帶來有效統治,而實際上的被統治的人民會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式,因地制宜的產生某種藝術來對抗統治。 朱重八(朱元璋的本名)是個沒受過正經教育的農民,打下天下之後,除了沿襲元制之外,受限于自身過去的經歷,因此為了建立千秋萬代的基業,異想天開地創造許多基於元代的制度,例如軍戶(本書的主軸),還有灶戶(煮鹽)。 明初大多數的軍戶都來自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針對前張士誠(蘇浙二省)與方國珍(閩浙兩省)地域的民眾。主因不過是,當初這些地區反抗明朝勢力最為激烈,朱重八耗費最大的力量在擊潰張士誠與鎮壓其治下的百姓(因為張士誠薄徭輕賦,對百姓寬容。)因而他對江浙百姓特別痛恨,將其強制邊為軍戶:最初的軍戶是要跟著新成立的衛所所在地遷徙,透過「解域」的方式來消解這些新統治區域內的治理壓力,達到樹立新根基與拔出舊氏族的雙重效果。 朱重八頗為得意的衛所與軍戶制度其實給明朝帶來將其深遠的影響。解域的過程帶給人口的流動,形成一種「再解域」現象;這是古代除了朝代更迭的戰亂因素之外,造成真正的人口流動。因為軍戶(每戶要派出一丁,成年男子,終生服役,除非死亡或重病不堪服役,此時該戶必須再填補一丁的名額。)要負擔所有的費用,例如包括到指定的衛所去服役的路費,還有一切裝備的費用,十分龐雜。但是,政府不出一毛錢!唯獨軍戶可以免除徭役與田賦。從實際調動的案例來看,許多東南沿海的軍戶,其派駐的衛所就位於雲南、貴州與四川等省份。這就構成「再解域」的機會,因為該軍戶可能會落地生根,而與原本戶籍的家族分產。此時,就造成軍戶出丁的問題,但政府只管這個軍戶(其實是已經繁衍成家族了)得出丁,至於是哪個戶出丁,都無所謂。這中間就造成許多「被統治的藝術」所能運作的空間。同時,甚至到了清朝中葉,在稅收上依然依靠前明的遺留的制度與文獻來徵收——透過軍戶避稅的爭議,足以見證「中華」帝國下皇權不下縣。 像是戚繼光是世襲軍戶,而且是登州衛僉事世襲官職。但是,也是等他父親過世後,他才能到「登州」去承襲這個職位。而衛所這樣的制度也影響地名深遠,像是天津(衛)、威海(衛)、登州(衛)與萊州(衛)等等。 這其中也因為軍戶和衛所制度到了中期之後,隨著軍屯制度遭到人謀不臧或自然環境破壞,無以為繼。但是,制度僵化與祖制不可變的前提下,只能改動灶戶的方式,開中法的實施則範圍愈來愈大,整個西北的衛糧食的供應所幾乎都靠開中法的鹽引,商人才有動機運送糧食以填補軍屯的缺口。而又因開中法,才造成山西「票號」的成立,才有可能到了清朝時,山西的票號生意不只是在茶、馬、鹽生意貫通中國從西南到東北的省份,還一路做到與俄羅斯帝國。而票號制度一度有可能成為與西方銀行體制相埒的架構(這種文化史上的演變,絕對不是朱重八可以想像出來的,因為他的目標就是制度與帝國什麼都不做改變!) 看到朋友貼文提到「從五人的原生家庭,推展到十五人的大家庭」,讓我想起原本不知道該怎麼看待這本書「解域」到「再解域」的過程,與「被統治的藝術」之間的練習,這句話讓我想起書中的種種,才能把這本奇特的書做個心得。此外,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制度的衝擊與影響都不是當下或幾個世代人人理解的,甚至是無法看到可能性,而是所有的必然都與偶然在交換作用後,成了後世者眼中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