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What I read: 《西方憑什麼》

 《西方憑什麼》 雖然這本書一直都列在口袋書單中,不過因為忙著一本書的工作,所以一切閒書都暫時放下。這兩個月唯一看完的書只有利用睡前兩晚看了買了不看會手很癢的《皇帝亦凡人》。 雖然還沒看過書中內容,今晚出版者豐富紮實的介紹,在一個半小時的講演中只能介紹到全書的不及一半。不過,數度提到另外兩本同屬世界史的書《槍砲、細菌與鋼鐵》,還有《新國富論》。這兩本我都讀過,甚至前者因為當時覺得寫得太好,還很難得又翻過一次。 或許,誠如講著所言,不同的書各有所著重之處。但是,私忖,處理所謂的世界史恐怕也很難不偏頗或流於主觀。雖然我還沒讀過任何章節,可是對於講者提到部份對於中國分合之際受到氣候影響、鄭和下西洋在宣宗之後為何不再繼續,以及明末中國未能發展出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的說法(當然也是作者的看法)都需要再斟酌,且能提供不同觀點的說法。 但是,對於「史觀」一詞的爭議,倒是有很大的收穫,還有回頭自我省視的空間。此外,決定在看兩三天內完這本《西方憑什麼》之後,再拿《槍砲、病菌與鋼鐵》還有《新國富論》復習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個三本書的綜論心得?(如果沒偷懶的話?哈哈哈)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賴桑香腸 文山

賴桑香腸 文山

剛搬來文山區時,朋友知道後推薦我這家店。當時看了Google Map之後,才覺得往深坑的半路上,那麼偏僻的地方還能開家賣吃的店,也是奇妙得很?所以就去了。

那是間像是外雙溪旁釣蝦場,滿是鐵皮屋的地方,當時不靠地圖,一下就晃過去了,也不會留心到這還有家店。

裡面桌數相當多,有點像是鄉下小時候吃喜宴的曬穀場那樣子的寬闊,在台北市沒想到在木柵還有這樣的地方?哈哈~覺得很不一樣。夏天去就是個熱,或許山邊水旁的,蚊蟲還會不少?記得當時就覺得熱。

當時對於初次造訪的店,也沒先去搜尋貼文的習慣,加上貪心多點了些東西。那些烤肉、香腸,炸大腸甚麼的,其實很普通,我不覺得有啥特別好吃的點。或許香腸的肉沒那麼糟,肥瘦比例也還OK,搭配的糯米腸就不行了。優點就是蒜瓣直接弄好,擺在盤邊,不用自己手剝──但我其實喜歡去吃麵或水餃時,自己先扒蒜,手上會沾上蒜頭那有點微黏的汁液。總覺得那現剝的蒜頭才有香味,尤其是先用手掌擠碎時,那股氣息。當然切好剝好的確實很方便!

吃了滿肚子的肉為主,也有不少蒜瓣──覺得不夠,隨時也可以多加,老闆也沒在客氣的──但卻沒有滿足感。後來見到陸陸續續開車來吃的外地人,可能他們就是要享受那所謂的烟火氣息吧?也或許正是這點,讓我覺得這家沒有價值感。在這住了也有段時日,木柵路這條也經過許多回,但怎麼也沒再去的念頭。







http://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RymVtbTRW7hZgmdkQuFgynKXhBr7XTKqcU75Sri2vvMyfuyjk2Q3io1nXjBGw3ptl&id=1912740012343885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高下立判:起因 豐富堂海南雞飯 信義

高下立判:起因 豐富堂海南雞飯 信義 一直都很喜歡海南雞飯這道菜。在台北吃過不少家的海南雞飯,但是都會有個疑惑,這些口味到底跟「海南」的味道有多少的差別?或是說差距呢?很久之前去到了新加坡,在當地客戶的帶領之下,去領略了很是知名的「文東記」。果然滋味是有不同,在雞肉的肉質與嫩滑上是與我之前在台北所吃過的表現更好,肉味不好的部分也處理得更精細。米飯也是選用顆粒較長,口感更硬的,與台灣我們常吃的米種不同。但是我覺得表現最好的還不是這個,而是其特別的辣椒醬──那種辣椒醬中是把辣椒打成泥狀,應該是加了米酒、薑汁,還有醋去提味混合?水分的比例也高,看起來很稀,而非黏稠的辣椒醬。那個口感搭配雞油淋過的米飯,我不需要配肉都可以吃個好幾碗吧?當時覺得,我肏!這才是所謂的海南雞飯吧? 之後搜尋海南雞飯時,發現了這一家。發現距離不算遠,也算是方便,去過了好幾趟。這家無論是雞肉肉質與口感上都不如文東記在台北分店「文慶記」,米飯的香度與咀嚼感也較弱──當然這也要與價格去看待。可是這家的辣椒算是做得不錯的,與飯搭配挺好的,也是因為辣椒才願意多來幾次。 不過,店家那張臉讓人不願意再去了。除此之外,經過網友食記介紹,找到不論是雞肉或米飯都更好的店家,距離也算合理。這樣一定將其淘汰掉。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上好吃米粉羹 羅東

上好吃米粉羹 羅東 宜蘭有幾樣口味是外地鮮少能見到的,就算是有同名的產品,但口感與外觀也不盡相似。我想這其中以米粉羹為最在地的特色了?起碼在外地沒見過類似的做法和口味。 小時候這東西在羅東相當普遍,甚至在學校的福利社之中都會賣這個。國中時期的福利社與現在的大不相同,還賣熱食,除了米粉羹之外,還會有貢丸湯或魚丸湯。除了這些羹湯之外,還賣也是只在宜蘭才看得到的某種燒餅(圓形碟盤狀,中間會有個小孔洞,大小幾乎是個手掌攤開的模樣,厚度大概只有比五釐米再多一點點?口感非常酥脆,一咬就碎成一堆削。)吃個燒餅,加上那種只能鹹,完全沒辣味的辣椒,再來上一碗米粉羹,那真是種課堂間的享受。到了高中之後,福利社的食物都成了包裝產品,不再供應這類自製的食物了──印象中是教育高層大概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垃圾,以有礙學生健康之類的理由,全面禁止。 但米粉羹這東西在小鎮上依然存續著,只是不若小時候那種盛況了,甚至一度相當萎靡,只見到少數幾間老店在營業。不過,因為我不愛吃這種羹──它是種難以形容的口味,勾芡得算是相當濃,舀起來會成黏呼呼一坨坨狀塊。口味就是個鹹鮮口,你可以把它當成大腸麵線的米粉版。每家口味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就像你去吃肉羹一樣,總會在不同店家吃到口味略有差異的肉羹一樣。但是,幾乎都有小魚乾和魚板在其中,也都會撒上點香菜,再淋上烏醋。有的還有芹菜末、或是酸菜末,也隨店家口味不同有所差異;雖說如此,不過,基本上味道我覺得是屬於大同小異。是種你吃了網紅大推的甲店,再吃在地人偏好的乙店,既不會感到沒吃到乙店是不夠地道,也不會覺得網紅店就是一窩蜂。 我可能又有個一、二十年沒吃過這東西了?高中同學有日貼張她在家吃這家米粉羹的照片給我,我真不知道這家(沒吃過,但是知道那位置是在米粉羹的。)她說斜對面「正宗玉芬米粉羹」是觀光客在吃的,她們南羅東人(你別看羅東這麼個屁蛋大小的地方,小到個不行,但偏北與偏南的人對彼此所熟悉的口味和店家,以本地人來說,還真的差異很大。)都喜歡這家。 因此我來試看看這家味道。那天正好是盛暑,我這傻屄來到這個沒冷氣的小店(攤?)來吃這熱羹。本著太久沒吃這東西,並沒有稀哩呼嚕地吃完。想在這味道中想想看與之前的記憶味道有何差別?結果是,沒有,依然是不少的MSG。這就是個本地人吃吃回味,外地人沒吃過覺得新奇的玩意兒。我下次有機會去當個觀光客,吃看看玉芬好了?哈哈哈~


上好吃米粉羹 羅東

上好吃米粉羹 羅東 宜蘭有幾樣口味是外地鮮少能見到的,就算是有同名的產品,但口感與外觀也不盡相似。我想這其中以米粉羹為最在地的特色了?起碼在外地沒見過類似的做法和口味。 小時候這東西在羅東相當普遍,甚至在學校的福利社之中都會賣這個。國中時期的福利社與現在的大不相同,還賣熱食,除了米粉羹之外,還會有貢丸湯或魚丸湯。除了這些羹湯之外,還賣也是只在宜蘭才看得到的某種燒餅(圓形碟盤狀,中間會有個小孔洞,大小幾乎是個手掌攤開的模樣,厚度大概只有比五釐米再多一點點?口感非常酥脆,一咬就碎成一堆削。)吃個燒餅,加上那種只能鹹,完全沒辣味的辣椒,再來上一碗米粉羹,那真是種課堂間的享受。到了高中之後,福利社的食物都成了包裝產品,不再供應這類自製的食物了──印象中是教育高層大概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垃圾,以有礙學生健康之類的理由,全面禁止。 但米粉羹這東西在小鎮上依然存續著,只是不若小時候那種盛況了,甚至一度相當萎靡,只見到少數幾間老店在營業。不過,因為我不愛吃這種羹──它是種難以形容的口味,勾芡得算是相當濃,舀起來會成黏呼呼一坨坨狀塊。口味就是個鹹鮮口,你可以把它當成大腸麵線的米粉版。每家口味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就像你去吃肉羹一樣,總會在不同店家吃到口味略有差異的肉羹一樣。但是,幾乎都有小魚乾和魚板在其中,也都會撒上點香菜,再淋上烏醋。有的還有芹菜末、或是酸菜末,也隨店家口味不同有所差異;雖說如此,不過,基本上味道我覺得是屬於大同小異。是種你吃了網紅大推的甲店,再吃在地人偏好的乙店,既不會感到沒吃到乙店是不夠地道,也不會覺得網紅店就是一窩蜂。 我可能又有個一、二十年沒吃過這東西了?高中同學有日貼張她在家吃這家米粉羹的照片給我,我真不知道這家(沒吃過,但是知道那位置是在米粉羹的。)她說斜對面「正宗玉芬米粉羹」是觀光客在吃的,她們南羅東人(你別看羅東這麼個屁蛋大小的地方,小到個不行,但偏北與偏南的人對彼此所熟悉的口味和店家,以本地人來說,還真的差異很大。)都喜歡這家。 因此我來試看看這家味道。那天正好是盛暑,我這傻屄來到這個沒冷氣的小店(攤?)來吃這熱羹。本著太久沒吃這東西,並沒有稀哩呼嚕地吃完。想在這味道中想想看與之前的記憶味道有何差別?結果是,沒有,依然是不少的MSG。這就是個本地人吃吃回味,外地人沒吃過覺得新奇的玩意兒。我下次有機會去當個觀光客,吃看看玉芬好了?哈哈哈~ 




http://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Z8bpLEsuJy7ccVARUr33noa2gFA7oHYHCdskfQysFGKa8u4pnuxhk6xeKfnvXdJil&id=10006472989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