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ChefsClubTaipei 信義 停業

ChefsClubTaipei 信義 停業 日前受邀去微風信義46樓的 Chefs Club Taipei 試餐。強調受邀並非因為撰寫「南河雜俎」粉絲頁之故,而是其內部人員透過人際網絡尋找外人去試餐,做問卷給予意見。而我碰巧認識那位內部人員,以及主要的人際網絡中關鍵角色,再加上他們認為我貪吃,所以利用職權幫我謀個開開洋葷的福利。 這家是主打摘星(米其林)主廚在幾家餐廳(亞洲只在台北)之間每三個月或半年間流轉,做出不同風味的菜餚。 可搜尋 Chefs Club Taipei 關鍵字,會有數篇貌似的業配文。因為正式營運時間未定,也一再延宕,所以真正的業配文還未上線。 在半年內運氣很好,食指大動得很靈驗,先後「無料」去了江振誠的 Raw 和這家由微風引進的 Chefs Club Taipei—所謂的運氣好不過是指免費這件事,而非真心覺得是非常棒的口福—覺得經營一家真正高級或是所謂星級的餐廳非常不容易,去了兩家之後,原本諸多受網絡業配文或打卡文的影響,讓我垂涎三尺的慾望便一掃而空。 希望不會認為太「左膠」:兩次的經驗雖然頗為淺碟,不過也足以讓自己見識到韋伯倫《有閒階級論》中「誇富宴」(Potlatch)那種想像。 實在無法覺得餐點有若他們所標榜的那種程度,靠著文青與造作的言詞來吹噓其獨到與卓越之處。 他們顯露一種國際化的優越感來區隔與在地的差異,意圖以隱喻的方式突顯出其高大上的氣息,但又極其刻意地標榜運用當地食材與特色,以使得得以排除不接地氣的抨擊。 比方菜單上的英文已經是最基本的了,有時還要刻意用上幾個法文字。服務人員會英文那是沒啥忒殊之處,肯定還要有西方面孔才夠襯托其國際水平。在 Chefs Club Taipei 甚至遇到服務人員是法國人(先聽到他與主廚之間以法文交談,之後我才以法文詢問他是否是法國人。) 倘若真要以炫耀或是突顯去過所謂的星級餐廳才算懂得美食,非要再以賣弄自己都無法理解的意思去形容菜餚,不得不以文青囈語的方式去呈現感受,那麼這些地方豈止是成功而已,同時還能徹底貫徹資本主義下假富與真富之間差距的界限。 當然也無須全面否定這些餐廳的價值,畢竟那又太刻意站在政治正確天平的那一端。只不過真心不覺得這些星級餐廳具有口味上讓你能物有所值,而是它們都把其它資本主義該包裝給你的一切通通在一頓飯之中都包裝給你了。不但在外表的物慾上滿足你,同時還讓你自以為人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