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包哥來緬甸小吃 新北中和

包哥來緬甸小吃 新北中和 其實算是常來華新街覓食,但也總覺得這裡是有趣的地方。因為有些店家更換的頻率似乎有點快,有些不到幾個月就換了招牌,不過也有不少感覺是屹立不搖的老店! 這家應該開了只有半年左右吧?幾回經過覺得生意還成,總有客人在裡面用餐。其實這條街前半部的邊店家鮮少有門可羅雀的,靠近街尾的部分就難說了。 那日首次踏進去,看著牆上的菜單,覺得甚麼東西都看起來似乎滿好吃的,結果失心瘋地點了太多樣。明明在外走跳如此之久的經驗告訴我,第一次踏入的店部要點太多,那日肯定被外力牽著鼻子走了。哈哈哈 我不覺得這家東西不好吃,也無法說它好吃,確切一點地說是不合我的口味,讓我覺得應該以後不會再來。但是我想它勢必是符合某些緬甸族裔的喜好,因為其它桌上的人全都操持著緬甸話。一個多民族、地形錯綜複雜的國家,在飲食上肯定也會有多樣化的表現。只是不知道這家是偏向當地哪個區域的口味?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ChefsClubTaipei 信義 停業

ChefsClubTaipei 信義 停業 日前受邀去微風信義46樓的 Chefs Club Taipei 試餐。強調受邀並非因為撰寫「南河雜俎」粉絲頁之故,而是其內部人員透過人際網絡尋找外人去試餐,做問卷給予意見。而我碰巧認識那位內部人員,以及主要的人際網絡中關鍵角色,再加上他們認為我貪吃,所以利用職權幫我謀個開開洋葷的福利。 這家是主打摘星(米其林)主廚在幾家餐廳(亞洲只在台北)之間每三個月或半年間流轉,做出不同風味的菜餚。 可搜尋 Chefs Club Taipei 關鍵字,會有數篇貌似的業配文。因為正式營運時間未定,也一再延宕,所以真正的業配文還未上線。 在半年內運氣很好,食指大動得很靈驗,先後「無料」去了江振誠的 Raw 和這家由微風引進的 Chefs Club Taipei—所謂的運氣好不過是指免費這件事,而非真心覺得是非常棒的口福—覺得經營一家真正高級或是所謂星級的餐廳非常不容易,去了兩家之後,原本諸多受網絡業配文或打卡文的影響,讓我垂涎三尺的慾望便一掃而空。 希望不會認為太「左膠」:兩次的經驗雖然頗為淺碟,不過也足以讓自己見識到韋伯倫《有閒階級論》中「誇富宴」(Potlatch)那種想像。 實在無法覺得餐點有若他們所標榜的那種程度,靠著文青與造作的言詞來吹噓其獨到與卓越之處。 他們顯露一種國際化的優越感來區隔與在地的差異,意圖以隱喻的方式突顯出其高大上的氣息,但又極其刻意地標榜運用當地食材與特色,以使得得以排除不接地氣的抨擊。 比方菜單上的英文已經是最基本的了,有時還要刻意用上幾個法文字。服務人員會英文那是沒啥忒殊之處,肯定還要有西方面孔才夠襯托其國際水平。在 Chefs Club Taipei 甚至遇到服務人員是法國人(先聽到他與主廚之間以法文交談,之後我才以法文詢問他是否是法國人。) 倘若真要以炫耀或是突顯去過所謂的星級餐廳才算懂得美食,非要再以賣弄自己都無法理解的意思去形容菜餚,不得不以文青囈語的方式去呈現感受,那麼這些地方豈止是成功而已,同時還能徹底貫徹資本主義下假富與真富之間差距的界限。 當然也無須全面否定這些餐廳的價值,畢竟那又太刻意站在政治正確天平的那一端。只不過真心不覺得這些星級餐廳具有口味上讓你能物有所值,而是它們都把其它資本主義該包裝給你的一切通通在一頓飯之中都包裝給你了。不但在外表的物慾上滿足你,同時還讓你自以為人生的...










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川國麵館麻瘋麵 文山 歇業

川國麵館麻瘋麵 文山 歇業 時常經過這一帶,騎車時也總是會四處張望,看看有無啥新鮮事(多半也是看吃的而已)。不過有時候就跟丈八檯燈照遠不照近般,左近的店家就是會錯過。吃過之後和老闆打探一下,才知道他們已經搬來這有半年多了!我居然都沒注意到。哈哈 無意間看到網友的食記,一見到寫著麻辣等字眼,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查詢之後才發現原來距離這麼近,於是便跑來試看看口味。那天並不餓,所以只有點了碗痲瘋麵(最辣)和紅油操手。想說少點一些試看看口味,點多了萬一不合口味那就浪費了。 先端上的是紅油操手,光就外表與氣味而言,就知道那是沒毛病的。吃了一口後,只是不喜歡它的豬肉餡。店家表示他們用的頗有知名度的某品牌豬肉(恕小的眼拙不認識那家,也因為不喜歡那股味道,所以懶得把那家豬肉品宣傳給拍下來)它有股肉的味道,無它,就是我不喜歡而已。 大辣的痲瘋麵上來時,我喜歡那色澤,還有小黃瓜絲。我先吃了口肉醬的部分,讓我想起味全辣味肉醬的口感,不過它除了更多很多的麻與辣之外(味全辣味肉醬一點都不辣),質地是比較好的。它的大辣程度在麻與辣兩方面都是及格的。 店內也桌明几淨的,這點挺好的,開了半年餘還能維持同樣的水平,表示他們是注重整潔與乾淨的。這之后有兩回想起要來試看看其它口味,結果腦袋進水,都是遇到星期一店休。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What I ate: 香菜不香菜

What I ate: 香菜不香菜

从小就喜歡芫荽這東西,吃了這玩意兒幾十年,直到前幾年才知道「芫荽」二字的正確寫法。

小時候家中常吃餃子,吃餃子時我可以接受沒有辣椒,但是對於沒有芫荽或蒜頭,那這頓餃子吃起來肯定索然無味,有如嚼蠟般地無趣。

都說它是佐料,不會是桌上主要的蔬食。我覺得那是不愛吃的緣故!我就會在便宜的時候買上一大把,也頂多十元。取出一半,泡水清洗乾淨數回。在剪去根部的時候是我感到最痛快的時刻,可以聞到芫荽那股極其忒殊的香氣(當然討厭的人認為是股臭味!)濃郁地往上散發,直沖腦門,像是吃大量研磨山葵汁液時那種痛快感一般:痛快!

我習慣用剪刀剪成約一至兩公分長的段落,然後淋上一圈的陳醋與醬油,些許的果糖,再淋上數種辣椒、辣椒油、麻辣醬,一起攪拌之後成為我的主菜。這比吃任何青菜都來得痛快與舒暢。

又,這才發現還有個「國際討厭香菜日」,但這真有趣!不確定是否是台灣惡整出來的名目?哈哈哈~






http://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Mmok4bVEEPcE5KT1Q73DBvcUR1t5YNPpbQPduYx5tnzQijcEsBbRZXk7cWgFNHM9l&id=100064729897414


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What I saw: Librairie 7L

What I saw: Librairie 7L 看到這樣的書房不能說不欣羨!能有這樣足堪展示/炫耀的書房,除了財力之外,還得有品味和耐力,且這些都不是常人能企及之處。 這卅年來,我累計買書的金額應該破百萬台幣──十五年前有次閒來無聊把當時所有的書一一給統計一番,已經有個七十萬左右。加上後來的累積雖然較緩,但單價卻明顯提升不少。 也曾想過弄個像樣的書房,四周布滿了便宜自己能隨時取書的書架。後來想通了,留著這些頂多只看過一回的書,也無甚太大的意義。因此歷經十年前那次徹底大搬家之後,就開始把看過和沒看過的書,在捐自掏運費下贈給偏鄉學校,或是送書給朋友。 又搬回台北七年餘,書還是照買,當然沒有以往每個月買個好幾本,不過書架上的書倒是能緩步減少。希望有日能把存書壓在五百本之內就好,只留下明、清史的書(畢竟我看過且有印象的就可能近三百本了),其它喜好的運動、軍事、國際關係、國際經濟等等,那就隨緣了。 或許哪天想開了,所有看完的書通通捐出去!不過有些是作者親簽過書,似乎還有一點轉贈的價值吧,哈哈~想想這些都是生外之外,別說生不帶來,肯定是死不帶去。留著也是麻煩而已,如果最後是成為再生紙漿的原料,那還算環保。不然也徒增幫忙料理後事之人的麻煩而已。


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What have I read: 《社群.王朝》

What have I read: 社群.王朝》

剛拿到這本書時,只看了一章,覺得有些失望,似乎沒有卜正民以往那種可以讓人讀出興趣的筆法,同時文章顯得偏雜、累贅;原本以為會是本很棒的「故事」書,未忖過於學術味,結果才發現這真是數篇論文集結成冊。所以先把它擱在一旁有個月餘,去讀《海權爭霸》和《帝國暮色》了。
在把《海權爭霸》費力地讀完:因為不斷幫編輯查找編務上的缺失以及錯譯,還有在人事時地物上的翻譯有許多與台灣通用譯法不同。這些雜務除了耗時以外,還會讓讀者感到十分光火。完成這之後(那本書也被我劃得亂七八糟)才又跳回這本書。 平心靜氣地重翻這本書,看完第三章【江南圩田及其稅收】之後,又燃起對這本書的興趣。很快地把其後一章【北直隸的水稻種植】給讀完。 此二章中稍稍提起「一條鞭法」這個專有名詞,我想它應該是以往要文組高中生必然聽過的?也似乎是高中生對張居正所能殘留的唯一印象?讓我想起,可惜受限於教科書的內容與寫法,高中生是很難理解他利用前朝(嘉靖年間)已出現試行於部分地區的制度,將其擴展至帝國全境(起碼是江南富庶的稻米省份),進而釋放出的人力和財力,促進東南各省的商業發展與繁榮。在第三章雖然不是為了解釋一條鞭法(我覺得還是應該回歸到「編」字為佳!)的原始成因,但是間接地補充那樣的時空背景,從洪武建立的保甲制度的崩壞,到因時制宜的新賦稅手段,提供了解釋性的說法。這才是影響明末清初東南省份發展最重要的措施,甚至被認為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可惜課本只能寥寥一語帶過,學生們又如何能體會那份意涵,進而會去記得這個名詞?也無怪乎它成為考試下一個生冷、無趣的名詞而已。更有甚者,成為他人行文時一個濫用,卻不解其意的代名詞。更難理解為何張江陵在明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定位了。 讀出興趣之後,閱讀速度也隨著加快。應該可以很快讀完這本書的下半部。此外,還是發現書中有些時序上的小錯誤(西方漢學家的通病),或是用字不夠精準的地方。


北之鄉 新北新店

北之鄉 新北新店 喜歡吃炸排骨,其實很可能是更喜歡回鍋油炸的排骨~哈哈。常在想,都說炸物對身體是不太健康的食物,那麼既然要吃不健康的了,何不就徹底一點,以出了名不健康的回鍋油來配上炸排骨呢?雖然不可能產生負負得正的效果,但是那分香味就是不一樣!哈哈哈。 對我來說,排骨飯重點只有炸排骨和飯本身,配菜都淪為跑龍套的地位。如果能把排骨和米飯給做得好吃,這就是功德一件,還去要求配菜美味,那就是奧客了。當然如果你付了二百元以上去買便當的話,自然另當別論。 這家的排骨便當就屬於上乘,但是也就是排骨和米飯好吃。對於不愛吃白米飯的我來說,好吃的飯就是在冷掉之后,那飯粒的口感依然別有滋味。這家和羅東徵香排骨大王就屬於這種水平,不過兩家也有共同特色:配菜都很糟! 同時兩家的雞腿飯我也都不愛吃,北之鄉的雞腿炸得還比較肉嫩皮酥,徵香的雞腿往往都炸過頭,看起來像是乾屍一樣沒有那種炸肉該有的多汁感。 日前跑去北之鄉,點了分雞腿便當再加點一塊炸排骨,這樣的一頓飯真是痛快!下次也許可以來兩塊炸排骨?



貳篇:http://bit.ly/3gpouQR (本篇)

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小北平麵食館 松山

小北平麵食館 松山 沒多久之後某日臨時再訪貌似煢煢獨居的熊老大,不湊巧,那天他有事不在。但我辦事行程已定,於是在處理完之後,依然按照原定行程去那附近覓食。想起老大那天提到這家口味還不差,於是便進去試一試。 中午有商業套餐一類的菜單,正適合我一個人用餐。點了牛肉捲餅和木「須」炒麵(果不其然依然是用錯字,不過我已經懶得去告訴店家正確的字眼了。) 原本只點牛肉捲餅和酸辣湯,因為以為會是正常的大小,在跟店員表示擔心木樨炒麵會太多要外帶時,他一臉狐疑怪笑的表情說著:怎麼可能?心想,那就都來吧! 端上來之後,我終於理解他怪笑的原因了。果然分量不是針對男性的食量,當然如果是中午吃個不餓止飢,那麼這樣一份也勉強頂用了。對於女性中相對食量較小的而言,這樣一份算是頗為洽當。 炒麵、捲餅、酸辣湯都是及格的水平。我未期待吃到讓我覺得出奇的口味,這年頭這種麵食還能吃到標準和合格的口感與味道,那就是運氣不錯的事了。缺失就是口味太鹹了!那怕是我小米粥(吃不慣它這家的口味)已經撒了不少白糖,吃完之后還是覺得調味料太多,有不少痰得處理。不過應該會尋機會找幾個朋友來吃炒菜看看。









http://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333414773609738&id=1912740012343885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品馥軒 新北新店 歇業

品馥軒 新北新店 歇業 在同一個地點原先是「蛤源堂鮮蛤麵」,開了三個多月吧?我直到它最後一個月時,才想起來卻也吃了三、四回。當時覺得這家應該會撐得比較辛苦,因為品項相當單一,只有「蛤」為主。味道是相當不錯的,蛤的分量也很不少。正是因為專業,更需要堅持長一點的時間去培養客群。沒想到過年之後,就已然歇業了,而且很快就有人接手。 接手的店家很有意思,接得很徹底。餐具、桌椅、廚房擺設等等,幾乎與前者無異,甚至是新招牌的字體也與之前的相仿。 那日無意間經過,便踏入看看,試試口味如何。這才發現它下午是沒有休息的時段,從中午一路賣到晚上。老闆好像是廣東人,一口的粵語口音。還是他們比較厲害,工時可以拉得這麼長(可能是店租考量吧?) 點了最基本的牛肉餡餅和酸辣湯。那個餡餅煎得過頭了,雖然店家表示是現點現煎的,但是皮真的煎得過焦,另外一面更是糟糕,所以才會把這煎得沒焦掉的一面擺上來。酸辣湯口味也是普通得很,倒是內料的種類比一般店家的多了:金針菇。 至於會不會想吃它主打的絲瓜湯包,我自己也相當懷疑再來的意願。哈哈哈







2019年2月19日 星期二

秦小姐豆漿店 松山

秦小姐豆漿店 松山 在吃周家油飯時,想起網友在社團推薦的這家。之前還去了信義區的那家,但也搞不清楚到底誰是誰,哪個是原本的老店?想說或許兩家店口味會有所不同,加上這兩個點之間的距離真的很近,同時一碗油飯也很難吃飽,就順道吃看看。 這家店的位置很好,是個三角窗口,加上知名度?有著絡繹不絕的來客。見到有數名店員,似乎都還應付不過來的模樣。這家環境比福德街上那家好很多,搞得像是麥當勞速食店般的櫃檯,桌椅也是,但同樣也是占據騎樓營業。 稍微觀察他人的早餐模樣,再看看菜單品項,感覺應該沒有突出之點,就是個現在普遍又正常的中式早餐,不多也不少;要多好吃那是不可能,要多難吃也是有難度。或許所謂的獅子頭(其實就是炸肉丸子)有多好吃,起碼我是吃不出來,真沒有網路上吹噓的那般。鹹豆漿另外可以加錢買肉鬆,這還不錯,如果能再加點香菜末或小蔥末,那會更好;至於這碗的口味嗎?就一般般。 美耐皿與不鏽鋼餐具都是我看了會反感的。不知道何時能有間像樣一點,又比較乾淨就好的中式早餐店?還是一定要這樣邋遢,才符合大家的期待?哈哈哈~



食趣拾趣 老木小店 松山

食趣拾趣 老木小店 松山 見到網友的文章,寫得有溫度又有意思,加上她本人廚藝精湛,味蕾自然是敏銳。知道是間小店,而且是個獨到、有趣、美味、溫情的地方;這樣具有「在地」風格,充滿「獨自」氣氛的小店,讓我想起姚媽開的賣麵子。 那日正好得去附近辦事,在吃飽飯的情況下,稍稍繞過去。當時店內人不多,但客人的特質都很鮮明,另外一桌三代人明顯是老客的模樣。 裝飾過,但不刻意賣弄文青感的外觀,呈現出種乾淨,而店內的東西反而有點多了。可能也因為空間有限,所以稍微堆一點東西就顯得狹窄,我這種粗手大腳的,有種 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 之感。 可能是因為看到南部粽的關係,想去吃看看是否是厲害的南部粽。我喜歡糯米──很多難吃的油飯或米糕,我都可以接受,稍微好吃一點的,甚至可以常去買──但是,除了湖州棗泥粽之外,特討厭粽子。記得小學之前的端午節,姥姥一定要自己包粽子,有各種口味。對我來說,那真是個大搦戰!姥姥明明就是地道的北方人,硬是愛吃米飯。這也就算了,每次一包就是一堆的粽子,吃得我好辛苦。一週之內,頓頓都是粽子配菜,看到都想死的感覺。但是,北台灣賣的南部口味東西,往往還沒越淮,就已經成枳了。 店家是澎湖人,有不少海味的品項。因為已經吃過午餐,也無法多塞的情況下,只能多點個虱目魚湯。但是看到它的菜單,還有隔壁桌上的菜色(觀察了好幾回)我知道這應該找朋友,在有空的情況下,來吃個痛快的。可惜就是離我太遠,都有點得在專程來一趟。 說到城市內的相對距離,跟真正的大城市或都會相比,我想,活在台北算是某種運氣。想起在其它異國城市內要尋個吃的,舟車勞頓的程度那遠超過台北所付出的時間成本。在這,我騎台小破車,晃蕩晃蕩地就能吃個心滿意足。 忘了說,粽子口味不差,但我想這家的主力不在此。拳頭商品肯定要找朋友一起來拚一下的。





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What I saw: TiBE

What I saw: TiBE
今日去書展大概逛了不到一個小時,兩手空空離去:這是第一次如此,以往都是去個兩三次,然後前前後後買個十來本書。主要原因是我想買的書,那家出版社這次沒有參展。
不過與前幾年的同是非週末時間相比,人潮密度大概少了一半有餘。以往在某些大型攤位內,那都可如晏嬰形容臨淄城那般「摩肩擦踵、揮汗成雨」。現如今因為稀疏許多,第一次感到現場的空調會有點強度。邊走著心想:出版業今年真的會很慘吧?! 在時報的攤位瞎晃時,看到一堆老人(特別是老女人)在排隊,感到很訝異。書展怎麼會有這麼多頭髮賓白的人在排隊等簽名?這時耳旁響起工作人員對著我說,這是夏台鳳小姐的簽書活動……當時我笑了出來,看著工作人員問道:你之前根本沒聽過她吧?連問了仨,他們都苦笑著搖頭。我告訴他們:你要是認識她,我才嚇到了呢!他們都笑了。我想沒有個快50歲的人,是不會認識她的。我在想,已經消失在台灣螢光幕前幾十年的老人,而說真的以前也沒大紅大紫,居然還能出書,台灣是有缺作者?難怪本土書市這麼糟,哈哈哈。


百八魚場 新店

百八魚場 新店 大學同學因工作關係離得很近,有時會相約中午吃個飯。地點和口味每次都由她挑選,這最大的優點就是:讓我這龐大的船體增加了不少觸雷的傷痕,差別有時只是很大的雷,或是小小雷而已。 這回她更懶,就約在她公司走出來大概的門口。知道這是連鎖餐廳,一如爭鮮一般,你是不能對它抱持何種期待的。只要不吃到奇怪的東西,那麼這一餐對你的腸胃而言,就是功德無量。 此外,這種餐廳只要一有促銷活動,其實折扣也不真的有多大的魅力,不過總是能帶動排隊人潮。也總能見到,台灣人對於把時間當成沉沒成本一事的感受,其實與學理上的臆測有相當大的差距。 最讓我覺得肚爛的是,事前不知道它也是王品集團旗下的一員。意外吃了它一餐,讓我覺得對不起自己的新台幣啊!讓它賺走一毛都是種罪過。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聞名一如見面 龍都酒樓 內湖

聞名一如見面 龍都酒樓 內湖 記得大學畢業之後沒多久,莫名其妙地吃過一回中山北路的總店。年代實在太遙遠,說能記得味道的細項和感受,那就真的太唬爛了。還有的印象就是確確實實的美味。不過因為不是我會賬,自然不知其價格不斐到怎樣的程度。 無意間吃了他人打包這家的殘羹剩飯給我,電鍋回火的滋味依旧相當不俗。事後閒聊價格之後,我想我還是打消念頭吧!畢竟人少吃這家店是個蠢事,但又湊不到那麼多人去吃(湊人吃飯有時是個苦差事!好咖真的難找。不是挑三揀四這不吃那不要的,不然就是時間地點都要遷就他的) 幾個月前湊巧有個聚會,我算是沾到口福,也就他人之近,所以去了這家,而不是挑中山北路的老店。不囉嗦,本著有得吃就好! 這家的許多菜色都是沒毛病,應該說沒啥毛病可挑才是。(毛病這話出自唐朝還是元朝?印象中應該是前者,原是指生了病、捲曲的馬毛)在服務上也是沒毛病。吃了幾樣菜,都沒吃到接近雷的,可能口味上重了點,但絕對談不上屬於雷或接近雷的邊緣。這真是個可以聚餐,又享受美味的餐廳。 很多知名的中餐館去過一次之後,其實不會給我非想再來一次的衝動,可這家我願意再去吃看看不同的菜色。 不過,這家唯一的毛病大概就是不斐的價格了吧?(有要約吃這家的朋友,不論是內湖店還是中山店者,請通知一下!小的在此先稽手合十百謝~哈哈哈)
















http://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333416706942878&id=191274001234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