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 read:《西伯利亞鐵路》 看書這麼些時日以來,一直沒有對編輯的角色抱持「過度」的在意。直到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編輯是可以把文字操持到如此隨意和冗贅。算是長了見識! 這本書剛上架時,朋友就推坑給我,還言明我一定會喜歡。沒錯,單單是書名就足以讓我願意購入了。我連枯燥無趣的博士論文出成書《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都買來看了,更何況是這本鎖定在我目標旅程的鐵道之旅?另一朋友借我這本書,讓我省了數百元;最重要的是,不會因為看了本遭到編爛的書,又花錢給自己找罪受而更惱火。 作者雖然是在英國出生長大,但有俄羅斯血統的背景,能掌握更多俄文資料。或許因此每個翻譯后的俄國人名、地名都附上英文與俄文(相當累贅!)同時可能試圖把手中資料給盡量引述出來,內容與文句就顯得不夠洗練,有著太多不必要的旁枝末節內容。對於主旨無法做出精確與到位的掌握。這現象在每個篇章中都會出現。扣除這些,還是有部分內容是值得一看的。其中關於俄國鐵軌的寬度與世界所有國家不同(台灣也是另一例外),其考量出發點都是源自於戰略因素,而這點也是羅曼諾夫王朝在財政極其窘迫與貪腐成性的情況下,依然堅持修建西伯利亞鐵路拍板定案的最主要原因。當然這個特性就如很多經濟學定律一般,不存在純然的優點。而這個缺失在俄土戰爭已然顯著,在六十多年後的徳蘇戰爭才變成對他們有利的因素。但是,德軍推進受困的並非主要是受困於鐵道因素,而是蘇聯整體交通系統的殘破和老旧,再加上天後因素。同時提到雖然這條全世界最長的鐵道(从海參崴到莫斯科)長達9200餘公里,的確是尤俄羅斯人獨立建造完成。可是,英美法等國家也從中獲利匪淺,見到國際資本與技術流動的影響在19世紀末時就已經很鉅大了。 至於編務上的缺失,整本書可說是多如牛毛。連最簡單的地名和其格式都無法做到一致。比方像是幾個經常出現的地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哈巴羅夫斯克(伯力)、阿穆爾河(黑龍江),前後都不一不說。有的地方用俄文拼音翻法,有的又是中文固有的用法,甚至在只有五六行的同一段落中還出現兩者皆有的狀態。還出現與文字當下「時序」極其不調和的用字,同一段落,出現「韓國朝鮮」與「朝鮮」這樣的名詞。韓國這個詞要到「大韓帝國」之后才會開始使用,在這之前从明洪武年間起到1897為止都是「朝鮮」。不然就是「中國」與「滿清帝國」出現在同一段落,交錯混用。還有許多漏字與錯字,甚至是地名或專有名詞附上的英文是錯的。不然就是不需要附英文的「義和團之亂」與「下痢」,還補上英文。 這家出版社的編輯能力真是遭到可怕!也不知道這家出版社怎麼好意思放行出版?絕對是我這幾十年來看過在編輯上做的最糟的一本書,也讓我真正理解到編輯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