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What I saw: 《這才是法國》

What I saw: 《這才是法國》 下午參加了新書《這才是法國》作者親自解說的介紹會。到場的人數並不多,約莫二十人。 這種新書發表會通常我不會先買好書的,主要是想看看作者本人怎麼自己介紹自己的作品。 一如往常,未能把演講給聽完,聽到一半時我就離場了。因為對於講者所提的內容感到非常失望,同時口條也無法讓我長時間維持專注力。不過讓我感到最可怕的是,她在對法國的認知與偏狹的偏好才是最令人驚訝之處。讓我見識到偏狹的意識形態能多麼扭曲地去解釋現象成符合自我認知的偏頗,而這種我執無須透過認識法國才得到認證。因為在身旁周遭光是在台獨與統一光譜兩端各執一詞的人,就是鮮活的案例。 本以為可以透過遠方的參照來見識到自我的缺失與遺憾,未忖只有類似崇洋媚外般的偏愛。一個自詡為文化中介者的角色卻只能看到單一面相,但言談間還處處標榜多元與尊重差異,這點實在很詭譎啊! 在參照法國與台灣時,處處標榜著法國的優越之點,甚至引用法國的人口數和土地面積等基本資訊都未能說出正確一點的數據。 比方說,當她提到法國地鐵內的多元現象:未能取得市政府合法執照有如國際浪人般的表演者、處處違規抽菸、隨處瀰漫的尿臭味,更有甚者是不時可見的大老鼠。她認為這是表現法國底層社會的多元性與多樣性!提到臺北捷運的乾淨與規矩,認為那就是等同一成不變。如果巴黎地鐵的逃票(她沒提)與髒亂都能美化成法國社會底層的多元性,我看何不再加上解釋成那是法國的生命力?兩個捷運都有優缺點的,不過巴黎地鐵內的不守法可是巴黎人自己都詬病不已的沉痾宿疾(多待上一陣子你就知道有多噁),但卻能美化成另外一種解釋。無怪乎心盲比眼盲還要可怕!哈哈哈 此外,以身處法國27年的經歷為豪,一昧地認為法國生活本身就是「藝術」,這點讓我覺得相當荒謬。當然,無須否認法國在文化上突出的表現,但因此有如泛靈論般的攀比,那就顯得可笑了。 學過法文一段時間,也去過這個國家,它應該是我理解最多的「外國」。同時也在這個島嶼住了幾十年,不能不算知道這座島上的一切基本面相。當我們透過參照外國的現象,再試圖理解自身的不論是問題也好,優點也罷,都不該抱著一種外國月亮的視角,甚至過度貶抑自我出處之地的態度。多重的拓展與接觸的目的不就是試圖透過這種方式來跨過偏狹視野的門檻,消除偏見態度的牢籠嗎?結果反而只有一面倒的頌揚,這種參照不過有如一百年前那些剛回到中國的海歸派一般而已。 作者一開場就表示如果今天聽完演講,未能改變對法國的認知,那可以不用來了。我想我改變的不多,但是對於她荒謬之處,我沒有白去!畢竟偏狹的認知真的讓人覺得反感,尤其是讀過書后的偏狹,更是反胃至極。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dcduATETqmy71gUBXTtHeiFVw1fUsui4djmjiaFua59rhEE3SgBakjyKDFhSfdcal&id=1000647298974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