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 saw: Mentality matters. 近來參加體育署的「棒球運動經理人」課程,因為疫情多半都是線上課,只有球探觀察球員的部分,必須到球賽現場實體觀摩與討論。這也是我第一次不得不上一大堆網路教學,感受到Google Meet確實是個不錯的工具,使用之後同時也難以瞭解為何會有人能「刻意」流露私密影片上傳到Google Meet上。 其中有堂「球員生活管理」,教學者其中之一是前兄弟隊某投手(因為不看中華職棒,所以不認識他)。在針對主題要求我們回答,球員比賽外期間會有何休閒活動?以往的經驗是,絕大多數同學選擇沉默。我在留言區留下一句「與雨刷碰面」。兩名講師都笑了出來,也同時露出尷尬的笑臉,但完全沒有不悅的顏色,還能以略帶幽默的口氣回答。之後,他們就其專業經驗分享了球員們的主要嗜好與活動。 接著又問,身為經紀人最應該擔心、補充球員本身的那個環節,在投資理財、營養飲食、媒體應對與運動心理學,這幾個選項中只能選擇一個。同時,如果能,挑選一個球員當案例。當然,最多的人選投資理財,其次是飲食營養。我回答是,運動心理學與彭政閔,加上一句「不要捶牆壁!」他們還是笑出來了,說我是資深老球迷。 這廝蠢貨,因為發洩情緒,用手捶了變電箱。造成缺席三分之二左右的當季球賽,還遭降薪處罰,同時留下職業生涯最大污點(與其說是污點,不如說是笑柄。) 我的確是老球迷,但更是資深「中職黑」:凡是中職反對的,我都贊成;凡是中職贊成的,我都反對。當然,講師也不知道,我有多麼厭惡中職,還有更厭惡兄弟隊。球迷對於球團、球員、球場等等的一切可以有偏好,甚至是偏見——這都是職業球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對於其本質,尤其是其底層的科學邏輯,要保持著理性。 球員不能保持專業上的理性,也就是在心理上無法保持「專業」,哪怕是當下聯盟中最頂尖的選手,犯下若彭政閔或查普曼這樣蠢貨級別的事,損失的就是職業生涯。彭政閔算是運氣好,因為他在一如伏爾泰形容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的既不中華,也不職業,更非聯盟的中華職棒聯盟。在大聯盟中,其實很多拉美選手在短暫發光發熱的職業生涯不是沒有「底層的運動科學邏輯」。從《Doc: The life of Roy Halladay》一書中,見到哪怕是已經達到宰制聯盟等級的賽揚投手 Roy Halladay,對於運動「心理」的執著與追求提升,在其整個生涯期間都是維持不墜的。所謂的尺寸之爭(Game of inches)到了最高水平的職業競技時,更是「方寸」之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