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What I saw: C'est la vie.

What I saw: C'est la vie. 昨日近午時看到高中老友丟個訊息,短短一句,表示其高齡93的父親安詳辭世了。當然知道老人家已是年過耄耋,但兩三秊前搭巴士回家時,還在高速公路橋下車道上見到他在路邊的菜埔整理其蔬菜。上個旧曆秊還在他家聽他講古一陣子。 看到訊息後,立刻打給另外一老友詢問此事。原本約好傍晚到停靈處上香致意的,不過因配合喪家時間,改訂今日午時前。一早搭上巴士前往羅東,這次是第二次回到宜蘭過家門而未入,只是前一回是幫忙同學(兩老友也參與其中)的喜宴,一大早出發,再搭火車返回臺北已是清晨快四點了。 週二上午的巴士上沒有多少乘客,稀稀落落散坐著不到七八人。在車行途中,聽到不同行兩人的電話交談聲,安靜的車廂內不用側耳傾聽都可以清楚得知談話內容。在這個上班時間會與多數人逆向而行都是有些原因的吧?从傳來的對話中得知他們都是要趕著奔往醫院去探視病重的親友,狀況與我頗有相似之處。下車看到她們的模樣,秊歲也都長過我了。我想這就是人生的過程,密集地收到紅帖喜餅,滿滿轉向油飯蛋糕,再接著就是或耳聞或目睹歧異仳離,然後就是生離死別的這種。 極不社會化的我一向不在乎這些旧有的禮法習俗,往往還視其為極其累贅的繁文縟節,最好是能省就省,甚至覺得毫無必要。記得家母的告別式時,我一個朋友也未告知。一來我對形式化感到煩躁,二則也不想打擾他人。今日前去致意時,才發覺老友一家也是省事的人。同學中只通知了連我在內的二人,還好我們能即時前去致意,不至於過於失禮。還記得另個老友在其父親過世半年後,才在某次碰面時跟我提起此事。因確寔認識他,也交談過多回,禮當上香致意才是。但朋友亦是不勞動他者的性格吧?靜靜地辦完喪事。 高三那年第一次認識安樂死這個英文單字(上學前看到國際新聞畫面寫著 mercy killing,晚上補習時老師也因為看到此條消息而教了更正式的用法 euthanasia,就再也沒忘記拼法),就覺得這是個好事,而且是再好不過的事,因為當時就沒打算人生活太久。現在可以飛到荷蘭進行非不可醫治疾病的安樂死,真心感到欣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