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 read: 《最黑暗的時刻》 這是本書,也是部電影,其主人翁正是帶領了大英帝國,在整個歐洲已然全面崩潰的時間點上,抵抗納粹德國,進而靠著美國人的鼎力協助和蘇聯人的犧牲浴血,從而獲得勝利的領袖;同時也是他自己一手葬送了,他最萬般不捨與在茲念茲的大英帝國:邱吉爾。 一個所謂的「偉人」在多半的時間都是在扮演著與你我相同的凡人,其人性面卻不是傳記中的重點,往往都是拿來襯托其不凡之處的對照。 這本書或電影我都還沒看,但以我過去從書本中對主人翁的理解,應該不會想看這部電影才是。原本也無意要看這本新書的,但是前兩天看完《一個英國砲兵眼中的朝鮮戰爭》這本書,因為其中一段敘述讓我感到相當驚訝!才想要再看看另外一本書中的邱吉爾。但真懷疑他是否真的說過這樣的話? 「……我不禁回想起 1950 年,在另外一個沒幾個人能在地圖上找到的偏遠國家發生的戰爭。甚至連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1874-1964)都曾經說過,自己在 74 歲以前從來沒聽說過這個國家。而這個燃起戰火的國家,就是朝鮮。」 真對此感到如此訝異嗎?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決定今日南北韓分裂的北緯三十八度線,是美國國務院東亞科兩名甚至對朝鮮都不清楚的官員,在二戰結束前夕臨時畫下的盟軍「佔領」界限。一個內心中只有大英帝國榮光與轉而對抗蘇聯的他,沒聽過朝鮮一辭,也是大有可能的。 不過他對於大英帝國、中東地區的帝國生命線、海軍的發展,以及納粹德國的理解,是具有深刻又強烈的觀察力。 在美國故總統尼克森撰寫的《領袖們》書中,第一位出場的人物就是他。提到邱吉爾的好友是如此形容他「當你剛認識溫斯頓的時候,你會看到他所有的缺點,但是你會用餘生來認識他所有的優點。」(這句話其實頗值得玩味!) 他在二戰期間帶著外相艾登去美國訪問,羅斯福總統邀請他住在白宮時,刻意安排的房間是具有歷史價值與意義的,因為屋內的床是林肯擔任總統時期所睡過的。半夜的時候,他帶著被子走出房間,要求艾登與他交換房間。因為他覺得那張床不舒服!這就是他極為平凡的一面。此外,他也出了名的懶惰。一生奉行的觀念是,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還有他煙癮極大、酗酒問題,以及晚上熬夜工作(這和毛澤東倒是很像!)這樣生活完全脫離健康標準的人,卻活到91歲,活生生是教科書的反面教材。 這些對物質的追求又與他政治上遠見無關。在二戰之前,他前往德國參觀其陸軍。回國之後他說了:感謝上帝在德國與我們之間,放了一片海洋。事後證明,這是多麼誠實又具有遠見的說法(這一段出自哪本書我已經忘了,囧)。在《石油世紀》中提及(必須強力推薦這本幾十年前出版的旧書,完全不因出版年代的久遠而失去了閱讀價值),因為他對於石油的認知與遠見,及早把英國海軍的船艦動力系統由燃煤(因為英國本土既能供應,無須仰賴帝國生命線去運送英國並不生產的原油)轉換成石化燃料,因而強力介入波斯灣地區,奪取維繫帝國命脈之一的石油。 邱吉爾或許是最足以代表維多莉亞時期結束之後,到冷戰初期之間的英國人物。正是因為他跨越時代的多樣性,造就他不凡的人生歷程,自然可以從多種角度來看待他這樣的歷史人物。 《最黑暗的時刻》的背景正是邱吉爾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但卻也是他一生懸念之大英帝國真正最黑暗的時刻,同時還是他個人心中「黑狗」(憂鬱症)最顛覆的時刻。我想主題放在這一段時期,這會是很有意思,又俱內容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