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What I saw: 走出文治主義

今晚參加演講活動「走出文治主義」,其實主要還是出版社為了本月的新書《D-Day:重返諾曼第,二戰的巔峰時刻》,為了配合紀念下個月六日是人類目前史上最大的兩棲登陸戰役的七十五週年。 這本書《D-Day: June 6, 1944》首發于1994年的「D-Day」,也就是在諾曼第戰役半個甲子的紀念日,而一直都沒有正體字版本。說起作者 Stephen Ambrose 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會表示沒聽過,但是提前他另外一本著作《Band of Brothers(諾曼第大空降)》那大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程度了。 講者沈明室教授花了約50分鐘時間在介紹諾曼第戰役,從登陸作戰的準備開始,一直到盟軍進駐巴黎為止。他所說的內容是書中摘要與重點,而那些史實對一個軍事迷的我來說,並無出奇新穎之處。唯一聽到之前未曾聽聞過的內容就是「銅頭蛇計畫」。因此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在搜尋與此戰役有關的細節。 不過在提問時間那就很有意思了!有三位前海軍軍官:海軍陸戰隊的軍官、登陸艦的艦長,還有巡防艦的艦長,他們補充的內容是在戰術與技術上提出許多非業內人士所能得知的內容。雖然他們都已退役,除了呂禮詩(球叔)敢於有言直說外,從他們的言談點到為止的方式來看,軍方的保守態度的確帶來深遠的影響。 從前海軍軍官的角度來看,因為台灣沿海地形侵蝕的嚴重程度,加上可供登陸的地點著實有限與人工削波塊的作用,再加上相對于解放軍建造巡防艦與驅逐艦的速度對比興造登陸艦的緩慢速度來看,解放軍的目標不在於登陸台灣。更大的目標應在於以強大的海空軍戰力來死死圍堵台灣。一如盟軍當初擁有絕對的海空軍優勢,哪怕是德軍在「大西洋長城」背後得指揮官是赫赫有名的兩位元帥倫德斯特( von Runstedt)與隆美爾 (Rommel),對於扭轉劣勢也無濟於事。 或許解放軍無法再炮製同樣美軍當初成功的作戰計畫與執行能力?不過這場戰役的確能給予我們許多省思的空間。本著相信《諾曼第大空降》的高超水平,作者這本書肯定也具有一定功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