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 read: 《顯微鏡下的大明》
在臺大史研所讀博班的朋友知道我對明史有興趣,看到覺得有趣的書總會推薦過來。這之中多半是英文書籍。對,你沒看錯,研究明史的書多半不是簡體字,便是英文。去年讀完的是《火槍與帳本》。上個月他丟給我《顯微鏡下的大明》,又來推坑。意志力薄弱的我,上了淘寶兩本,另外一本則是《日俄戰爭》。
書到手之後,積習不改,立馬把手頭上沒看完的書扔在床頭,先讀這本。因為我知道我會很快把這本書給讀完,原本以為一個晚上的時間就可解決,沒想到花了三個晚上才讀完這333頁的書。
作者好像是小說家?因為我幾乎不看小說,自然無法認得他。但在序中,他自言這本內容全都不是小說,而是史實。讀完之後,肯定了他的說法。取材全來自複雜、大量的史料,有些內文我試著透過 Google 搜尋還找不著,可見要上忒定的資料庫方能尋獲。
全書分成輕重厚薄不一的六章,最豐厚的主題(關於黃冊、魚鱗圖冊)多達130頁,超過全書的三分之一。最短的(明朝中葉初期的一場奪去四條人命的冤案)卻只有六頁。
作者並未透過正統、學術的寫法來陳述他的主軸,也不是小說般的體例,多半像是把枯燥、冗長的文言文史料,經過他自己的吸收、消化、推斷與歸納之後,再翻譯成白話文,解釋這六個主題的來龍去脈。
亦無傳統史書有個主題論述要貫穿整本書,而是藉由六個歷時長短不一(最長的從朱元璋開過之初直到順治年間,最短的只有幾個月)的「故事」,說明庶民在明朝生活可能遇到的荒謬、無奈、罕古等等的情況。明朝幾個大人物的名字(張居正、嚴嵩、海瑞、徐階等等)自然也會穿插在其中,但絕都不是轉角,最多不過兩三段順水帶過。
透過前三篇主要都發生在相對富庶的地區徽州府所發生的訴訟案件,因為是訟案,所以累積相對多的資料,足以佐證非作者信口開河。可以見到徽州府民風剽悍、訴訟成性的特徵之外,還有許多古人在民、吏、官、皇之間的權力競逐和推諉的過程,非常生動與寫實。把歷史貌似冷僻、枯燥、無趣的內容,融合成現代人也能進行反射或同理的脈絡。在閱讀的過程中,還能見到人性醜陋的造業,還有莫名的堅持所帶來無以名狀又莫名其妙的結局。而這些主角都是生冷的歷史教科書所不會呈現的人物。
最複雜的一篇比較接近枯燥的描述,從朱元璋清查戶口講起,進而推動建立黃冊,才是魚鱗圖冊。把看似不搶眼的制度的更迭變化,如何發展成帝國累贅又無法改善的祖宗成法。在這之中,也解釋了明朝制度在某些程度上可說是妙趣橫生,但又荒謬難信,最後也算是導致帝國滅亡的原因之一。作者透過不少描述在表達一個重點:不要把古人當笨蛋!(這真是我遇到很多人都是如此看待歷史的盲點。)
此外,對於明朝一些生活、文化背景缺乏認識的讀者來說,作者作了不少淺顯的註解,便於理解。同時,對於事件的發展和隱藏在表面之下的緣由,也提出許多合理的推論和假設。
其實這本書也可以說不是針對明史的書,因為它有一半的內容是在講述人性中的偏執、迷信、荒謬、貪婪、無奈以及執拗。是本頗值得一讀的書!可惜目前只有簡體字版。
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What I read: 《顯微鏡下的大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