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 saw: 《左•外•野》
下午去了趟聯經書房,參加新書《左•外•野》的發表會。
作者一開始就破題書名的由來「左派、場外、在野」,合起來的概念正好是棒球場上一塊區域的名稱。同時表示在為社團取名時,發現香港有個取名為「運動公社」(這當然是借鏡法國大革命時期那短暫兩個月政權的「巴黎公社」的名稱),他認為很難突破這樣創意的障礙。而左外野在英語中有個片語:come out of left field,其意為完全的意料之外。因此社團名稱和書名便有了此兩種雙重的意涵。(相當文青式的設定與相像——其實我一點都不覺得「公社」二字有浪漫的情懷,如果對當年的法國大革命有更深入的理解的話?或許才能摒除掉這種如戰場上迷霧般的相像困局?
我當然還沒看過「整本書」,也是到了現場才買的,不過對內容是有粗淺的理解。因為它是集結、挑選了作者在UDN鳴人堂上五年多來的文章,編成此書。之前就會閱讀該作者的文章,同時也會透過Line分享我覺得忒有意思的篇章,所以也算知道他的寫作風格與敘事走向。雖然可以在網路上隨時一一搜尋其內容,不過還是以外行湊熱鬧的角度買了這本書。
這一年對於這種類似與演講的活動變得極其沒有耐心,凡在活動時間的前半小時內覺得講者口條糟糕、內容空洞、文不對題等等者,一概拿起包包立刻離場。人生已虛擲了無數的光陰,但是浪費在這種狀況:例如上週六《華府蛩音》作者親自上場的發表會那樣糟糕者。寧可提前離開才對得起等等去其它地方浪費人生。
不過,今天這場活動卻是相當有意思。主持人與兩位講者的互動,還有作者本身在對這一路走來的觀念宣達和推廣的陳述,都能讓我這種隨時都會覺得講者無聊的聽众能乖乖坐在那把整場活動給聽完。我知道是因為內容的緣故能讓我聽完!
在這個大學畢業後多數人不再讀書的年代,在這個喜愛看運動賽事者不愛讀相關書籍的年代,還有人願意從運動社會學的角度來書寫,我想還是值得鼓勵的。就算不願花錢購書,還是可以鳴人堂網站去瀏覽過去的文章。
PS
今天這才發現,作者同時也是一本很有趣的棒球書《聰明看棒球》譯者。
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What I saw: 《左•外•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