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 read:《躁動的亡魂》 "What remais",翻譯書的中文書名往往跟著編輯的偏好,以及為了行銷與販售的因素,而鮮有與原文書名直譯,或是類似概念的譯名。「所遺為何」是原本書名的直譯,其實若是不看副標,對書名到底所講為何,同樣是如墜五里霧中!往往副標才說明了書中的主軸或內容。 我想「太平天国」這個主題和「東寧王國/鄭成功」在歷史論述中具有類似的地位或兩場,在海峽兩岸的敘述角度或意識形態下,很難有理性、公道、平直的論述,總是帶著某種程度上或多或少的政治、民族情緒在其中。 或許對於太平軍的研究在政治、民族、軍事,乃至於經濟面的研究或討論以及汗牛充棟,抑或也了無新意找不到更具有吸引眼球的切入點。所以這本學術著作的角度就走向了這場中國本土境內最大「內戰」遭到屠戮與破壞最為慘烈的「較」底層的民眾——過去真正的底層人民是不具有歷史書寫的權力不說,更不會是文字承載的主題。相對于縉紳達官的中下層官吏所留下的文字記錄與著作,或是地方保留的文史印記與祠堂碑石,成了研究者重要的史料來源。 誠如原文說明所說,既然對於這場內戰的描述軸線不落在雙方政治、軍事要員上,因此到底對普羅大眾到底遺留下何種深刻的印記就是書中的主要內容。 因此作者必須查找大量的民間資料,相互比對下,就顯得論述不夠緊實與一種清晰的軸線敘述感。繁雜的各式人物對自身,以及當時各種情況衝擊的描述,對於一個半世紀多的讀者而言,稍能設身處地後設想像當時的慘狀與激烈?不過,也同樣造成閱讀的破碎感。(當然,這前提是其對象根本就不是針對對於當時時空背景一無所知的讀者!) 因為研究目標的破碎,跟著蒐集內容也就有種解離感(其實很多冗贅多餘的敘述真的可以割捨,也或許主要是給西方人閱讀,所以過多的基本立場描述?) 作者最成功之處也在於重現當時的下層人民對於巨變在生活、信仰與名教上的衝擊,讓歷史呈現的視角不在局限于上位者與軍國對立的角度,彌補歷史進程中最廣大的受眾所遭忽略的部分。在遭受如此巨大變革之後,到底這些不為後世人知的人們到底留下了什麼?這才是作者用此書名的緣故。 PS 只要稍稍細讀本書,你就會發現其譯者與編輯當初是相當辛苦的,還是相當痛苦?以我自身經歷過痛苦的經驗,知道要把作者引用的真正原文(中文)再翻、找出來,可不是光靠Google就可以輕鬆達成的!將近百頁的註釋要翻譯與處理,那真的是折磨人的工作(這類學術書的註釋處理起來,要翻譯內容更讓人抓狂N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