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 saw: 《血觀音》 近日無意間看了2017金馬獎最佳劇情片《血觀音》,其寔更早之前也看了另外一部入圍片《大佛普拉斯》,但是我不知道它有入圍。 就電影而言,如果我是評審,我會投給前者,雖然我比較喜歡后者的對白。有趣的共通點是在於,這兩片都有個「敘事者」在貫穿整部電影;前者是以台語「唸歌仔」傳唱旁白與劇情交待,后者是導演以國台語夾雜的方式。在我看來,這部分反而其寔成為兩部電影最傑出的亮點。其它的劇情、角色、剪輯等等,都顯得相形見絀了。 與后者在節奏上極其緩慢,甚至變成拖沓的感覺相比,前者是比較緊湊。不過整體而言,在情節的鋪陳上都顯得過於累贅與冗長,都可以大開大闔地刪節許多不必要的鏡頭。 《血觀音》在故事上把太多的案件要集中在棠家仨女人身上,透過女性的視角來濃縮許多台灣政治貪腐、治安敗壞等事件於一個軸線上,便顯得導演無法扼要於流暢地說故事,也因為視角的緣故在事件銜接的部分呈現拖沓的氛圍。《教父》這樣的長片,不會因為近乎三小時超過《血觀音》整整一個小時,顯得累贅與拖沓,依然是盤踞其經典不敗的地位。 此外,《血觀音》在時空背景交雜的情況下,許多演員的服裝、用品,以及周遭擺設的細節的考證就處處露出時空錯亂的破綻。同時也因為過多的故事硬要塞在仨個人身上,就變得人物在表現上的不合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