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時間: 《1919:中國、印度、埃及和韓國,威爾遜主義及民族自決的起點》 這是第十本「英文」翻譯書,終於邁入雙位數的進程──下個月,如無意外的話,會是第十一本。最早的一本卻是最奇妙的一本早就絕版的法文情色漫畫! 老實說,這本書的內容忘得差不多了,畢竟出版離我交稿剛好十個月。雖然前前後後認真看過至少三次,但是畢竟太久遠了,說還能記得多少內容也是唬爛的。今天故事網站的某位編輯委員在臉書丟了一條連結給我,一看是博客來的網址,還以為他推薦甚麼好書要來「坑」我──他天天都在臉書上坑書,我自然以為是要推薦我某本有關明清史(那是他專業中的專業範疇,也是我的閱讀喜好之一)的書。沒想到居然是這本我自己翻譯的書,甚至出版社編輯都還沒通知我出版的時間。哈哈 當然絕大多數的內容我都忘了。不過,作者以威爾遜總統為經,以四個「國家/殖民地」(中國、埃及、印度與朝鮮)追求獨立/自主的民族主義為緯,用世界史的格局來敘述四個當時最大殖民地(後三者)/半殖民地(前者)追尋獨立與自主的情況。其中我完全陌生的部分是埃及,其次是印度:作者的主軸並非放在我們都所聽聞的甘地身上,而是更早期的民族主義者。
其中衝擊最大的部分當然是中國和朝鮮的篇章,因為許多內容都超乎我的認知和原先的理解。而中國的部分,主角有兩人,分別是顧維鈞和毛澤東。在中國的部分可以見到全然不同於我們解釋的觀點去切入,尤其是對五四運動的詮釋更是出乎我的認知和想像──我認為這就是透過他者來看待自身的優點,不一定是突破了盲點,而是看到一個有如「燈下黑」的說法與理解。到了朝鮮的部分,李承晚是作者切入的主人翁。這個名字我在國中時期就聽過了,但是之後也只是知道皮毛而已。這才發現原來他和威爾遜可以說是有私交的師生關係!但是,我想李一定沒想到那分私誼在國際現實以及官僚機構運作之下,完全沒能發揮作用──這其中也有威爾遜的半授意的結果。
在朝鮮的案例中,可以見到一個極重要歷史人物的多面性和複雜度──不是簡單的一兩句話就能定論一名享有盛名的「正面」評價的歷史人物,反之亦然,一名極具爭議和被受抨擊的「負面」角色,即可能也是對手過度的抹黑,以及為了自身推動的利益而需要的栽贓。還有對於威爾遜在提出所謂的「十四點原則」的過程,充分地說明美國國內外對此的差異,這一點絕對是非美國人所能普遍得知的內容。也因為對美國國內反對介入世界的「孤立主義」背景缺乏理解(預告:很湊巧地,下一本書是美國知名記者右派羅伯‧卡普蘭的《西進的帝國》,解釋了美國形塑今日現象的大時空背景,而這正是自以為很熟悉美國的我們所缺乏的認知),因而難以想像威爾遜主義為何在世界上享有如此崇高的聲譽,但在美國國內卻不能得到國民的認同。
此外,還可以見到我們都以為納粹在戈培爾的帶領之下很擅長打「宣傳戰」,似乎這種火力戰爭之外的戰爭肇始與成名於納粹,其實,你在書中可以見到美國和威爾遜是如何在美國國外進行這場全球性的戰鬥,在美軍還沒真正介入歐洲戰場之前,已經進行了一場全球性的總體戰。
有個曾負笈英國學習國際關係,長期擔任編輯的朋友看過譯稿之后,跟我表示,這本書看起來枯燥,為何我還能翻得下去?甚至讀出心得?我想,一本書如果能有縱深的切入,還能提供寬廣的內容,擁有高屋建瓴的視角。此外,對於既有文化背景的讀者(台灣的讀者對於中國和朝鮮民族主義的基本認知)提供醒腦,或是截然不同的觀點和陳述。哪怕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切並非針對所有讀者。那麼就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而這本書就具有了以上的忒點。
PS
小插曲:當時的朝鮮人(知識分子)都是會用漢字的,名字也都有對照的漢字。不過,在中文的語境下中,去Google英文名字,在不認識韓語可能的發音下,是無法猜出或拼湊出他的中文名稱,除非像是李承晚之流如此的大腕名人。正在傷透腦筋的同時,想起好友牧師的老婆正是地道的韓國華僑,於是把無法找到正確中文名稱的韓國人英文拼音丟給她,請她幫忙辨認。她立刻能說出這些人的姓名,還表示都是歷史課本的人物。其寔,對於翻譯英文討論中、日、韓三個廣義漢字圈國家的書籍時,為了查找相對應的漢字名稱著寔痛苦(之前的主軸是講述日本太平洋戰爭的《帝國落日》即是如此。英文著作中全是羅馬拼音,但是對照的漢字卻有多種可能,而排在Google搜尋列前面的幾則,卻往往都不是要找的那名人物,一個人名往往能折騰一兩個小時,還不知道他的漢字姓名)。
另,這本書的封面要比英文版好得多,雖然看起來有點龐雜臃腫,但是英文版有時在的過於單調無趣 。設計者真是不簡單,不可能看完全書,只是概要的情況下要抓住書中的精神,這寔在是件極不容易的活兒!此外,書名也是個大學問,正因為是個大學問,所以都和譯者無關。就我本身而言,通常都是喜歡書名的直譯方式。然而,出自行銷的考量,書名一如電影片名一般,往往會與原著名稱南轅北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