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What I saw: 唯偏執狂得以倖存?

What I saw: 唯偏執狂得以倖存?

日前朋友推薦一本新書《橡皮擦計畫》——發覺作者是《魔球》的作者(我有該書主人翁運動家隊當時總經理 Billy Beane 的英文簽名版),慕名之下就會盲目地購入——跑去超過數年沒踏進過的水準書局。一問之下,少東表示,像它這樣的獨立書店,是不會馬上(提前)鋪貨到店的。題外話,少東依然承襲了父親的基因,和秊輕的女客人忒別有話題。在找書的過程中,一如往常般可以享受「偷聽」謊言、諂媚、吹噓之言的樂趣。

在沒能買到書,又急著想利用愚人節當天把這本書鬫完的情況下,聽了朋友的建議前往誠品一試。進了公館誠品一樓,在迎面而來的書架上見到剛上市的新書《1919:中國、印度、埃及、韓國,威爾遜主義及民族自決的起點》——其寔是比較喜歡其英文原書名《Wilsonian Moment》,但或許對考量到大众對於威爾遜的理解有限,再加上其寔主旨擺在民族主義之上,所以中文書名的副標變得如此之長——在如此顯眼的位置讓我有些訝異,以為這本應該是不為「市場」重視的書才是,沒想到能在誠品擺在一進門就可步入眼簾的位置?

書架上果然沒有我要的那本預計明天上市的新書,問了店員之后,她表示已經進貨但未上架。在她幫我取書之后,在排隊結帳時。排在我前方的婦人,拉著一個可折疊收納的小推車,貌似要大肆購物一般。她開口詢問店員有關會員卡的問題,只見很年輕的女店員怯懦懦地回答,請她等一下。我發現她在尋求同事協助時,十分害羞,講話聲音之低到她的同事必須傾身至她的嘴邊方能聽見她的話語。不過,我已經猜出是她聽不懂台語的緣故,要請能夠以台語對話的人來回答問題。

我在後方觀察這名婦人,她很堅持全程用台語溝通,完全沒有任何中文。第二名店員也很秊輕,看似頂多廿出頭,台語也不甚靈光,中文與台語之間交雜著用。我側目看著這名婦人,她一臉不耐與不悅的表情,把問題說了第三次。二號店員說了,那個沒有「期限」(ki˙ henˇ)的問題。她怕對方沒聽清楚,刻意重複了期限一次。我這個不是台語為母語的人都立刻聽出她念錯了(這是小事,生活周遭中,對錯音的事難道還少了嗎?甭說你我了,主播不識字,而錯得離譜的也不在少數)果然不出我所料,她終於忍不住出口糾正二號店員了!她一臉木著,甚至有點臭地說:ki˙ hanˊ。甚至在等著她發出正確的讀音。

一旁的我被一號店員引導至旁邊結帳,我問她是不是聽不懂她說的台語,她笑著點頭稱是。

進入我腦海的第一件事卻是「不食周粟」的故事(當然是不盡相同的類比),接著想到的是,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除了在「國語」課或許老師還會出手糾正發音到你讀對為止,只有在學習法文的過程中,法籍老師會不厭其煩地糾正你的發音,甚至到C1級的課程時,還會糾正你的連音部分(這也的確是法文功力表現之一)。美國人和我們台灣人一樣都比較偽善,我還沒見過美國人說你的發音很爛,只會說,你只在台灣學英文,英文說的很好。相反地,台灣人也是稱讚老外講得極其蹩腳的中文,頻頻表示對方很厲害!(我也的確見過許多台灣人的口音是比外國人還要爛得更多。)

似乎只有法國人對於他們的語言發音有種很獨忒的堅持?有啥甚至是種偏執。

這是兩件事,我寔在無法理解為何這位女士非要堅持用台語?我不是認為她錯了,而是可以很容易察覺到,現代的臺北年輕人台語是非常地不流利了。別說不流利,甚至我認識很多本省家庭的小孩根本聽不懂(二十來年前,我發現到某個很堅持講台語,認為不會講台語的人就不愛台灣的獨派立委,他的女兒竟然幾乎完全聽不懂台語時,讓我徹底有了一種新認知:知道有些人拿著膚淺的意識形態在異化他者時,是有多麼地偽善!)

能不能操持台語與愛不愛台灣根本就是兩件事(當我在這座島嶼上過日子時,我多半時候是不愛台灣的),過去是如此,現在更該如此。我只是很好奇她這種有如不食周粟的立場,又為何要堅持糾正對方錯誤的讀音?

到了小學之后,才開始學者聽台語、講台語。這中間甚至不知不覺中在與台語母語的同學交談時,刻意操持台語,還會請他們糾正我的用字與發音。這個過程讓我在學法文時,在被老師糾正發音時完全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反而覺得是個不錯的語言學習方式,是個機會教育的情景,印象會更為深刻。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必要糾正對方的發音,讓我有另一層的看法。原因在於,我的名字在第一次認識我的人之中,十個大概會有九個讀錯,甚至包括我許多老師在內!我早習以為常,並不會出口糾正他們。我真心想理解,這種堅持使用對方可能無法全盤理解你話語意涵的語言,又要糾正對方發音,她倒底所謂何來?摒除語言在生活中是用于溝通,而不是異化他者。一號店員聽不懂並不是個罪過,二號店員發音不標準更不是個過錯,真心希望此種堅持只會愈來愈淡化,而是非分隔你我之間的準繩。語言固然是可以作為分化的手段之一,但是絕非一種對立的目標。





http://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5XZai1xYK1sQMsZrQMNx3cnT2zBkp8q1MorEZLzMHThAExYGrEViya5BhxCRMfnXl&id=100064729897414

小魯玉山東大餅 中正

小魯玉山東大餅 中正

西式早餐在我小的時候真的很少見,起碼在羅東那個鬼地方是見不著的,大概要到八○年代初期之後,才慢慢有著美而美這種偽西式早餐。這種的水平也就不多說了,應該說沒有水平可言,但是別小看這類早餐店,依然能遇到做得很難吃的!我喜歡吃中式傳統早餐,能來上一碗鹹豆漿,配上幾個韭菜水煎包和飯糰,如果再能有夠辣的辣椒來佐配,這簡直就是天堂般的美味了!不過,我也必須誠實地說,我這在作夢。因為這種在過去都不多見了,以前都是得分散到各家去蒐羅回來,才有機會痛快地、好整以暇地吃一頓美味的早餐。

不久前和同學討論過,如果有人有資金,真的可以開間有如鼎泰豐般的中式早餐店,地點當然就得在天龍國中的天龍地段。食物的內在自然要用真食才,外觀上也要追比鼎泰豐的水平,營運時間一樣該跨足兩餐的時段,價格自然不是針對真的一般普羅大眾了。市場區隔是資本主義天公地道的生存法則啊!

我不是要說這家的早餐有多好吃,多厲害,前面已經提了,這樣的情況已然是沒有的事了。只是這家店要比你在路上看到掛著可疑的「永和豆漿大王」看板之類的早餐店,要來得好上很多而已。對於我而言,這的鹹豆漿勉強能吃,因為它給我一種欠缺臨門一腳的感受──這些年在外吃的鹹豆漿都是欠缺兩三腳的,他們似乎總以為能夠變成稠狀就是鹹豆漿了!?真是活見鬼了。在台北我還是吃過很棒的鹹豆漿,就在台電大樓旁邊的巷子,可惜那家店已經消失了。大學時有段時間,深夜常去那附近玩樂,清晨要回家睡覺前最大的享受就是去那吃頓地地道道的中式早餐。它的鹹豆漿才算是上品,幾乎堪比豆花的濃稠度不說,有乾蝦皮和肉鬆,最棒的是有榨菜末、蔥末、芫荽末!一整碗喝下去,不但暖了胃,還開了懷,可以開開心心回家睡覺去。這種感受早就消逝地無影無蹤,就像看了一場勝負在九局下最後一個出局數已成定局的棒球賽,只能默默地拍拍屁股離開球場,可是職業球賽明天還會再有,而美味的鹹豆漿再也難尋。李延年所唱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誠如斯矣!

這家的大餅剛煎起來真的好吃,但是一定得現吃。我覺得它用的油品質不好,買回去隔天回鍋再熱,都有股很重的油耗味!哈哈哈哈哈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麵屋一燈 中山

麵屋一燈 中山 在天氣一點點涼意下,騎車跑去吃這家闞了許久,一直沒能去成的拉麵。 不多說,直接切入個人口味評比。麵條(沾麵)口感部分不如大志軒和麵屋緣,硬度夠了?彈性略遜於前兩家店;(拉麵)硬度和彈性則是差不多,沒有太多差距。 雞肉,很厲害!那個嫩度與彈性簡直不像雞肉。叉燒,我不覺得有忒殊或驚豔之處。濃后魚介沾麵的醬汁,那只能說「厲害」二字,完勝麵屋緣!整體相比,兩間在這個口味上各有長處。大志軒,我只吃咖哩沾麵,無法相比。(大志軒的缺點是肉質肥嫩比例不夠穩定之外,口味也會有些微差異,但並非走鍾的口感,都在美味的范疇之內!)一燈的醬汁在吃完沾麵之后,即便不加上柴魚高湯,也是能夠入口。還有那個自製蝦醬也非常棒,大可以點一碗白飯來配! 闞到隔壁桌的學生壯漢,吃完拉麵之后,還吃了碗燒肉飯,飯后還自我頻頻點頭感到滿意。頓時感覺自己也該再加點一碗飯類來吃!不過,因為滿意魚介沾麵的口感醬汁,肯定還會再來,也就不急於這次吃到撐爆。 後記:初訪之後,又去了兩回。今年發覺好幾家比較常去的拉麵店都漲價了,都是上調十元或二十元。以魚介沾麵的醬汁而言,我認為「麵屋 一燈」的忒殊口味是強過「麵屋 緣」的。這家的風格和服務方式就像是日本連鎖店該有的樣貌,很大聲以日文在喊著歡迎光臨、謝謝惠顧──我並不喜歡這種方式──不像後者,有種在繁華市區鬧中取靜地恬靜用餐的愜意。 大志軒整體信價比較高,麵屋緣在各種風味綜效上取勝,麵屋一燈在醬汁、蝦醬和飯方面勝出。




初篇:http://bit.ly/2Ynm50Y (本篇)

徐州烙餅芝麻饊子 文山 歇業

烙餅製作過程 歇業






貳篇:http://bit.ly/3L0baQf (本篇)

徐州烙餅芝麻饊子 文山 歇業

徐州烙餅芝麻饊子 文山 歇業 來到文山區也有六秊餘,經過位於再興中學對面的這家極其不起眼的小店「芝麻饊子」不知道有過多少次?但是从來沒能注意過。直到最近開始在文山區徒步而行,才發現到這家店。 第一次經過的時候,東西都賣完了,只有饊子,而母女兩人也正在做饊子。从來沒鬫過這玩意兒,好奇之下多問了幾句。她兩人似乎極其不耐煩,不太願意回答。當下心忖我也不急,下回再來試看看吧? 有日刻意騎車繞過去,想要試看看到底口感是啥個味道——我對各地在地的小吃或忒殊的食物總是無比好奇。 現場吃了一分烙餅包饊子。烙餅很薄,比春捲片或潤餅皮要厚一點點,但是彈性和嚼勁要來得更寔在。此外,麵香的部分也比后兩者充足。饊子有點油條的口感,不過更為酥脆,又沒有油條那種油膩感,一樣都沒有什麼忒殊的味道。 它整體而言,可以視為燒餅夾油條,但是口味清淡許多,沒有油條有種會炸過頭的油膩味,或是老油的油耗味。 這家店的風格不走客氣或溫馨路線,談不上跩,就是一種冷淡、帝力與我何有哉的態度。我現場速速吃完一套之后,在那一旁看著她們在做烙餅,拿著手機在錄影,她們完全旁若無人,也不搭理我。我覺得相當有趣,挺好的。 《主題飲食》獨特徐州味道 炸饊子烙http://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17010257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麵屋輝 中山

麵屋輝 中山 前秊去了京都一趟,吃了兩回真正的日本拉麵,一改以往在日本吃拉麵的印象,反而滿喜歡地道的日本拉麵。不過,與其說是喜歡拉麵,還不說是喜歡它的沾麵──人的口味真的很妙?小時後吃麵不喝湯,哪怕是自己家裡熬的紅燒牛肉湯,把肉和麵嗑光之後,精華的湯多半留給老爸喝。常常因此挨罵,但是難以改變習慣。不過,也沒有因此喜歡吃乾麵!還是要有湯,單純不喝而已。秊紀漸長,現在還是不喜歡吃乾麵,不過湯倒是差不多都會喝掉。哪怕是相對很鹹的日本拉麵,我也能把湯給喝光。 回到台灣之后,不知怎麼地想吃個幾十家正宗日本人來台灣開的拉麵店,以找出自己喜歡的口味。當然抱持著「萬事問Google」的原則,所以找來的拉麵店都是網友熱門的店家。 麵屋輝是因為先吃過「大志軒」之后才來的,因為后者曾經是前者的店長,之后才自己出來創業的。雖然其女友表示,許多麵屋輝的老客人知道大志軒,並也吃過之后,比較喜歡大志軒的口味。因為 Chacun son goût(法文,其寔正確用法是 Chacun à son goût,但是法國人相當偷懶,大概是因為法文有表達語意極其清楚的特性,也就顯得累贅或冗長),所以還是要親自一試才知道是否合乎自己的口味? 店內裝潢基本上是日本風格,不過不知是否因為陳舊,透露出一種台味,而且沒有麵屋緣(非常和風)和大志軒那種立刻可以感覺出來的日式乾淨,反而是種說不出來的混和、邊緣的氣息。不過,基本上這並不影響我的味覺! 沾麵的部份的確不如大志軒,麵條的彈性較差(麵屋緣和大志軒勝出),但是硬度較好(我是比較偏愛口感稍硬,有點夾生的麵或飯)。叉燒飯的羋飯部分就還行,可能和大志軒差不多(當然不能和下町天丼秋光的等級相比),可是叉燒肉的部份似乎不及大志軒。不過,這家中午套餐的部份真的很划算,甚至可以點大碗拉麵或沾麵的套餐,就足夠兩人的份量。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麵屋緣enishi 大安

麵屋緣enishi 大安

之前有好一段時間很愛吃日本拉麵,於是上網Google網友們評價還不錯的店家,一一去試看看。這過程中很是有趣,嚴格說起來沒有什麼真正踩到雷的機會,不合自己喜好的是一定會有的。前前後後吃了應該有十來家,有的是小型連鎖店,有的是日本跨海來台展店,有的是單獨一家別無分號的小店,都能走出個獨自的忒色。

這其中,我覺得最有日式「感受」的是這家「麵屋 緣」──不是說其它的拉麵店不夠日式,或不具有日本風格,而是整體而言,這家處處都瀰漫著日本的氣息,或是說你從外到內,都可以感到受一種京都獨忒的氛圍?當然也許是我個人賦予的想像太多了?──在這些十來家的拉麵店中,會回訪的,這是其中一家。有的是味道讓我再來,有的是信價比使我再去,有的是感受引我再探,這家比較像是後者。這不是說口味不好,而是每家店最讓人難以忘懷的點不盡相同。在整體口味之外,它給你另外一種感受。

店東也是個日本人,去了幾趟都是那兩張面孔,沒換過。老闆能以中文對答,不敢說很流利,但是用餐方面絕對可以溝通的。其實好幾家拉麵店(如麵屋輝、大志軒)的日本老闆都是可以用中文應答,也都散發出一種日本人忒有的口音。

我其實喜歡吃日式沾面,而不是拉麵。沾麵是涼的口感,更有嚼勁,在沾醬汁時可以自己控制醬汁的份量,味道的濃稠度比拉麵好掌握。而且通常醬汁的鹹度不如拉麵的湯頭。

這家麵的爽口度和勁道不如「大志軒」和「麵屋 一燈」,在麵上來的涼爽口感上又好於前者,在份量上是介於前兩者之間。醬汁的部分比較難以比較,因為各有忒色不說,基底也有所相同,因此三者的醬汁我都喜歡。後兩者是魚介為底,前者是咖哩。

此外,這家全都是吧檯座位,沒有餐桌,不適合一家大小前往。













初篇:http://bit.ly/3tdjcOy (本篇)

貳篇:http://bit.ly/3BVfixA 
續篇:http://bit.ly/3IuAPQ6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Le Lee Brother's No. 44 Bistros李氏兄弟44號餐酒館 文山

LeLeeBrother'sNo.44Bistros李氏兄弟44號餐酒館 文山  寫在前面:  在文山區生活了好幾秊,總是會為了吃的傷腦筋,再好吃的店家固然可以常常去吃,但是無法天天去吃,成癮和變膩似乎是身體內兩種,但是相同的渠道和機制?前者的作用不知何時就轉化成後者了?參加某個貪吃者聚集的社宭,見到不少網友皆言文山區的美食比例算是相當稀少;我猜美食定義的主觀性可能比對美女的判斷還要來得更為多樣與嚴苛吧?在此區混了一段時光,那麼也來說說在此區的小發現。  文山被某些網友評為是沙漠,那麼我想政大附近應該就是沙漠中的窪地了,當然這是跟整個文山地區(包含新店在內)相比。當然我還是在此附近踩過很大的雷,也遇上著寔以質樸和用心為基準的店家。  如果想吃點西式的餐點,正常來說其寔是不會往文山區來探詢的。我也是無意間在Google時發現這家,老寔說經過這家店不知幾凡?因為過去常去吃新光小館,都得先經過此店,但都沒能注意到它。  它的套餐很划算,其中麵包非常棒,沙拉醬也不錯,稍微甜了點,更酸些會更棒。蔬菜的份量也不算少。優格的份量也算寔在,不是那種小小一個。豬排還滿不錯的,份量也足夠。炸薯條和炸茄子都做得很棒,我不愛吃薯條的都覺得很棒。非常不建議點披薩!可以說是糟糕。  吃得很飽!這樣的價格是 706。在文山地區算是難得的店,難怪有許多學生會來。最好是能先訂位,週末往往會遇到滿座的情況。  吃得很飽!這樣才706。在文山地區算是難得的店。







http://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119103261707558&id=1912740012343885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上好水餃 基隆七堵 

上好水餃 基隆七堵 靠著臉書的動態回顧提醒,這才發現每年幾乎都是春秋兩個季節會來到七堵找林牧師。有時我會拖著他們跟我一道離開七堵,跑到基隆或新北去吃東西。他們個性隨和許多,也都遷就著我的惡習。是日下著不大不小的雨,再勞師動眾般地開車出門覓食,大家都嫌麻煩,所以就近在那吃吃就好。  來到這家水餃,林牧師表示口味還不差。我心中冒出了問號,一來他個性隨和,二者他並不會挑食(當然口味好壞還是會分辨,只是不追求而已)。我想,七堵這個地方能有怎樣了不起的水餃?雖然水餃是個四處可見的北方食物,但要做得像樣的,還真不多見。所以我對他下的結論就先打了問號。  其實這家不只有水餃而已,而有簡單個色的麵食,甚至有炒飯,當然也有些所謂的滷菜或小菜,其實就是個複合式的小店。  店家的口音明顯是來自對岸。店內空間不大,居然看到有擀麵台,知道水餃皮是自家製作的,那麼我對此信心大增。  因為只有水餃還真的滿像個樣,所以那天就只拍了水餃;以及那個辣椒是會辣的辣椒。其實內餡口味算是過得去,但是手擀的皮彌補了其它一切。印象中還點了份炒飯,還有酸辣湯與再有碗麵點之類的?至於小菜或其它的任何品項,我著實看不進眼。哈哈~如有機會再來,我只願意吃吃水餃。  來到七堵,就近吃。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美鄉拉麵屋 大安

美鄉拉麵屋 大安  這家拉麵屋是在路上因為一件球衣,攀談認識的朋友所推薦而來。他娶了個大阪人,也很愛吃拉麵。正因如此,我們經常交換吃拉麵的心得。  其寔這家並非地道、傳統的日式拉麵店。反而覺得比較像是「拉麵」這東西从中國輸入至日本時,其原本的樣貌。  朋友提醒這家生意很好,要不很早再不很晚,總之要錯開用餐高峰時間。去那吃過兩三回,發覺也真是如此。加上店內很小,沒能容納多少人,加上出餐速度不算快,一遇到人多時,應該會等上滿久的。我是沒等過,因為我都是錯開人多的時間才來吃。  價格與尋常的日式拉麵差不多,比起一般的中式麵館,那又高了點。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我覺得它碗內的用料和湯頭相當寔在,湯底的味道也不錯,沒有那種過度操作與調味的口感,比較像是食物熬煮的味道。  幾次用餐發覺店內來客多半是30以上的中年女性(話多的那種),同時還有不少是公務員類型的,因此我后來就不會想再去了。哈哈哈哈哈~  老闆香菜和蔥都給得很霸氣,不足還可以再加的,這點我喜歡。 





誰的翻譯?誰的權力?——從小牛更名獨行俠談起

誰的翻譯?誰的權力?——從小牛更名獨行俠談起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769/3043837
我覺得這篇還沒寫完的感覺,還可以再做些延伸。 漢城 vs 首爾:這其實很有意思。以前我一直疑惑 Soeul 為何中文會是漢城?后來才知道,漢城是朱元璋給的名字,朝鮮人一直沿用到大韓民國的建立,但是他們自己稱為 Soeul,意思就是「首邑」的發音——像是中文直接把首都當成市名了。  文中提到 NBA 中印第安那溜馬隊 Pacers(其寔是賽車道上其中一段讓賽車能進入賽車主道的側邊路段,這要怎麼翻不是問題,問題是變成隊名會很弱,又很爆笑?)我覺得那很難翻,音譯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我也沒有定論。文中提到的,只有尼克隊名的緣由我還真不知道,也沒好奇想去找出答案。  我覺得文化上趨於劣勢才會有像南韓那種作法,要中文圈去改變稱呼。可是這點可以理解。我想,日本人過去各地「大名」上京都覲見天皇,稱為「上洛」(心慕唐朝的東都洛陽),若是他們也把京都就此該名為洛陽,應該也不會要求中國和台灣去更動中文名稱吧?正如同舊金山根本不在乎你用三藩市(香港好像還用這名稱?),還是舊金山,甚至是聖佛蘭西斯可。  正如同海參崴這個地名,是滿語「海邊的小漁村」旧稱,中共建政之后,改為用俄文發音的夫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這幾秊在東北,愈來愈多人又改用海參崴(當地人第三個字發音是委),不也有一種文化不再屈居劣勢的意涵?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原味咖哩屋 中正

原味咖哩屋 中正  有好段時間幾乎忘了這家的存在。我一直覺得這家店很有趣之外,就是它所在的位置讓我很容易忘記。以前去吃老熊牛肉麵(題外話:真心覺得它現在的口味是悲劇般的崩壞),把車停在旁邊的巷子時,就發現它側身在巷內的狹小店面之內。後來應該是生意做得不差,因此搬到鄰街之上。  店面更像樣了,內部空間也大上不知幾倍?但是依然顯得有些侷促。但是外觀上的不顯眼,總讓我經過時會忘記。甚至是第一次發現它在此處時,是透過網路才得知,全然忘記它曾經開在巷內。  每次來這吃都會發現店內的客群有種莫名的不適應感,一種從直覺與外觀就可以判斷和你絕對來自不同星球的人,再來就是很多附近缺乏基本禮貌又膽小的公務員──我也不知道為何連續兩次間隔好一段時間來,都能遇上那一類讓你想扁他的公務員。  它的配菜我實在不喜歡,都覺得和咖哩本身不搭。不是不好吃,而是覺得不對盤。每次都是趕緊先把配菜吃掉,當作沒這回事一樣,才開始吃咖哩。  它的口味偏印度風味,各種香料調和得很濃郁,呈現多樣豐富的味道。醬汁如果能再濃稠些,我覺得會更好!(忽略那醬汁的顏色為好,哈哈)整體說來,這家是屬於好吃與實惠都能顧及的店。但因為上述因素,我始終都是外帶,不想在店內擠身於發現自己是外星人的情境之下。  此外,它的金桔檸檬汁味道真的很不錯!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What I saw: 先生李敖

What I saw: 先生李敖  剛剛鬫到新聞報導,李敖辭世了。雖然早就得知他罹患重病,不會感到過於意外。可是對於一個像他這樣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人物,總是讓人有點感懷。 

不能說是認識他,因為全然沒有私交。可是卻有私下接觸過兩回,他的態度和口氣讓我感到十分驚訝:全然與電視節目中、公開演講上、新聞報導裡的那種目空一切、跋扈自恣、睥睨一切的「嘴臉」,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反而顯現出謙沖、溫和與有禮。真讓我覺得,我一直認為的「李大師」跑到哪去了?  多秊前,同學知道我敬佩李敖,事前通知一場他與台灣商務互贈書活動。來到會場時,與會人不多,記者也不多,我默默地坐在最后一排看著活動的進行。在他發言時,依然不改其在公众場合那種銳利的言詞、譏諷的口吻。會后曲終人散之際,我拿著他的著作走上前去,請他簽名。當我們四目交會之際,他的眼神立刻从銳利轉成謙和。再我表達請他簽名之后,他客氣地問了我的名字。之后他的還問了我閱讀感想,並掏出一張名片來交換,接著說:「有空,歡迎來坐一坐。」我心想,我能去坐個啥啊?我只有開心著笑著點頭。  又一回,在復興南路東豐街口,鄰近他書房的一間亞藝影音店中巧遇他。在18禁的區域,上前與他攀談。他開玩笑說這裡是18禁,你們未成年,不能進來。像他表面,感覺上他最近的著作內容一下似乎都是重複,沒有創新的部分(這是說得婉轉,其寔像是剪貼一樣,把數本內容擷取部分,再次貼上成為一本新書)。殊不知,他老人家竟然回答:「聽過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嗎?」在肯定地答覆之后,他又說:「他說過:『真理必須不斷地被重複!』」我想他畢竟還是他。  之后在網路上鬫到數篇批評他的文章,忒別著重在他在對抗國民黨時,並未像他所自我頌揚地那般勇健與堅強。我無從得知其正確性與否,但想起他自述的內容時,不免會懷疑自述的真寔性。心忖,到底哪一個才是李敖呢?或許不管哪一個,我在電視節目裡、新聞片段中、公众演講上、私下接觸內、網路文章內,都不是我以為的李敖。他應該就是個人,凡是人就是有著多面向,更有可能他和許多歷史人物一樣,比我們在面對事件時,有著更為複雜、多元的選擇;也或許早就了他如同過往的人物一般,受到檢視與臧否時,被賦予各種截然不同的結論。  對於他,我沒有任何定論。不過講述一個我個人真寔的接觸。在能夠用著作等身來形容他的情況下,我鬫過的也沒那麼多本,可是最真心推薦的是《北京法源寺》以及《要把金針度與人》。前者更是讓我去北京時,專程跑去一趟目睹他書中所描繪的想像場景,包含了國子監。當然並非是為了法源寺,而是他把一個歷史真寔「事件」,還有其中參與的角色,加上虛擬的人物關係,最終揉合成一個處處流露出歷史深度和文學造詣的「故事」,讓我當時要一口氣把它給讀完,迄今仍然認為少有「故事」能寫得如此精采絕倫。后者完全展現出他個人在國學上的深度,書名正如他的企圖,要把他所知的底蘊「度與人」。  他曾經表示白話文五百年來,中文寫作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某次老鄰居張大春在與他的訪談中提及此事,也表示,這句話讓他們這些中文寫作者感到挫敗,因為都擠不進去三鼎甲。哈哈哈哈哈。我記得李敖當時聽到之后也笑了!我不認為他是真心這麼想,不過,現在流行用「說幹話」來表達這一類的說辭。前者李敖自吹自擂之言是否為真,我不好說;可是,白話文五百年來的「幹話王」,光是他那一句話就足以讓他榮登王座。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What I read: 《1919:中國、印度、埃及和韓國,威爾遜主義及民族自決的起點》

 老王時間: 《1919:中國、印度、埃及和韓國,威爾遜主義及民族自決的起點》 這是第十本「英文」翻譯書,終於邁入雙位數的進程──下個月,如無意外的話,會是第十一本。最早的一本卻是最奇妙的一本早就絕版的法文情色漫畫! 老實說,這本書的內容忘得差不多了,畢竟出版離我交稿剛好十個月。雖然前前後後認真看過至少三次,但是畢竟太久遠了,說還能記得多少內容也是唬爛的。今天故事網站的某位編輯委員在臉書丟了一條連結給我,一看是博客來的網址,還以為他推薦甚麼好書要來「坑」我──他天天都在臉書上坑書,我自然以為是要推薦我某本有關明清史(那是他專業中的專業範疇,也是我的閱讀喜好之一)的書。沒想到居然是這本我自己翻譯的書,甚至出版社編輯都還沒通知我出版的時間。哈哈 當然絕大多數的內容我都忘了。不過,作者以威爾遜總統為經,以四個「國家/殖民地」(中國、埃及、印度與朝鮮)追求獨立/自主的民族主義為緯,用世界史的格局來敘述四個當時最大殖民地(後三者)/半殖民地(前者)追尋獨立與自主的情況。其中我完全陌生的部分是埃及,其次是印度:作者的主軸並非放在我們都所聽聞的甘地身上,而是更早期的民族主義者。

其中衝擊最大的部分當然是中國和朝鮮的篇章,因為許多內容都超乎我的認知和原先的理解。而中國的部分,主角有兩人,分別是顧維鈞和毛澤東。在中國的部分可以見到全然不同於我們解釋的觀點去切入,尤其是對五四運動的詮釋更是出乎我的認知和想像──我認為這就是透過他者來看待自身的優點,不一定是突破了盲點,而是看到一個有如「燈下黑」的說法與理解。到了朝鮮的部分,李承晚是作者切入的主人翁。這個名字我在國中時期就聽過了,但是之後也只是知道皮毛而已。這才發現原來他和威爾遜可以說是有私交的師生關係!但是,我想李一定沒想到那分私誼在國際現實以及官僚機構運作之下,完全沒能發揮作用──這其中也有威爾遜的半授意的結果。
在朝鮮的案例中,可以見到一個極重要歷史人物的多面性和複雜度──不是簡單的一兩句話就能定論一名享有盛名的「正面」評價的歷史人物,反之亦然,一名極具爭議和被受抨擊的「負面」角色,即可能也是對手過度的抹黑,以及為了自身推動的利益而需要的栽贓。還有對於威爾遜在提出所謂的「十四點原則」的過程,充分地說明美國國內外對此的差異,這一點絕對是非美國人所能普遍得知的內容。也因為對美國國內反對介入世界的「孤立主義」背景缺乏理解(預告:很湊巧地,下一本書是美國知名記者右派羅伯‧卡普蘭的《西進的帝國》,解釋了美國形塑今日現象的大時空背景,而這正是自以為很熟悉美國的我們所缺乏的認知),因而難以想像威爾遜主義為何在世界上享有如此崇高的聲譽,但在美國國內卻不能得到國民的認同。
此外,還可以見到我們都以為納粹在戈培爾的帶領之下很擅長打「宣傳戰」,似乎這種火力戰爭之外的戰爭肇始與成名於納粹,其實,你在書中可以見到美國和威爾遜是如何在美國國外進行這場全球性的戰鬥,在美軍還沒真正介入歐洲戰場之前,已經進行了一場全球性的總體戰。
有個曾負笈英國學習國際關係,長期擔任編輯的朋友看過譯稿之后,跟我表示,這本書看起來枯燥,為何我還能翻得下去?甚至讀出心得?我想,一本書如果能有縱深的切入,還能提供寬廣的內容,擁有高屋建瓴的視角。此外,對於既有文化背景的讀者(台灣的讀者對於中國和朝鮮民族主義的基本認知)提供醒腦,或是截然不同的觀點和陳述。哪怕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切並非針對所有讀者。那麼就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而這本書就具有了以上的忒點。
PS
小插曲:當時的朝鮮人(知識分子)都是會用漢字的,名字也都有對照的漢字。不過,在中文的語境下中,去Google英文名字,在不認識韓語可能的發音下,是無法猜出或拼湊出他的中文名稱,除非像是李承晚之流如此的大腕名人。正在傷透腦筋的同時,想起好友牧師的老婆正是地道的韓國華僑,於是把無法找到正確中文名稱的韓國人英文拼音丟給她,請她幫忙辨認。她立刻能說出這些人的姓名,還表示都是歷史課本的人物。其寔,對於翻譯英文討論中、日、韓三個廣義漢字圈國家的書籍時,為了查找相對應的漢字名稱著寔痛苦(之前的主軸是講述日本太平洋戰爭的《帝國落日》即是如此。英文著作中全是羅馬拼音,但是對照的漢字卻有多種可能,而排在Google搜尋列前面的幾則,卻往往都不是要找的那名人物,一個人名往往能折騰一兩個小時,還不知道他的漢字姓名)。 另,這本書的封面要比英文版好得多,雖然看起來有點龐雜臃腫,但是英文版有時在的過於單調無趣 。設計者真是不簡單,不可能看完全書,只是概要的情況下要抓住書中的精神,這寔在是件極不容易的活兒!此外,書名也是個大學問,正因為是個大學問,所以都和譯者無關。就我本身而言,通常都是喜歡書名的直譯方式。然而,出自行銷的考量,書名一如電影片名一般,往往會與原著名稱南轅北轍。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What I saw: 打鉄

What I saw: 打鉄

有日徒步往景美捷運站而去,在景美溪橋前右轉沿著木柵路而行,在快到世新大學大門約百公尺左右有棟公寓,其中一樓某戶還掛著個老旧、歷經風雨歲月的招牌,寫著「打鉄」二字。但大門深鎖的模樣,從那塊褪色又鏽跡斑斑的招牌來看,心想或許這是主人家過去的行當,只是即便多年前翻新成已顯老態的公寓大樓,但招牌還留著當個念想而已?

沒多久有回騎車經過,看到真有人在打鐵,立刻回頭停下車來看看。多年前還會騎車在小鎮上,滿街巷弄亂竄著,都已經見不著這樣的店,沒想到在台北市還能見著?真不可思議。

邊好奇邊拍著,還問問老闆,真還有人在買這樣的鐵器?老闆說還有,地上轉角還擺著些半成品。只是意外於能在台北看到這個,就像大學時騎車行經中山北路時,看到「林田桶店」老老闆依然在製桶一樣,覺得奇妙。





http://www.facebook.com/watch/?v=557487452468295 

三味台灣小吃 文山

三味台灣小吃 文山  剛搬到文山時,對這可不僅是十分陌生而已,入住的前幾天天晚上飄著微微細雨,還騎車出門去找點夜消,發現忠順街上幾乎啥都沒有,亂轉了一通還稍微迷了路。當時心想,台北市怎麼會有夜晚如此冷清無趣──找不著像樣的夜消──的地方?慢慢多住一陣子之後,忠順街依然是不怎麼熱鬧,但總是我先開發吃食的地方,畢竟一定是從方圓幾百公尺內的地方著手。自然而然,不用靠問 Google 都可以發現這家。  一開始還滿常來這家店,主因就是老闆娘很厲害的辣椒「術」。一般的店家如果供應辣椒,像樣一點的就是給個辣椒油,再加上生醬油辣椒,或是現成那種難吃、死鹹的辣椒。能作到像她這樣因為本身愛吃辣,想方設法地變換花樣,時不時就有不同口味的辣椒品項,這就是到了鳳毛麟角的境界了!我想簡直是台北碩果僅存或獨一無二的吧?幾乎都至少能提供兩三種不同方式的辣椒,而且都還是自製,非現成的。自助餐的配菜也十分家常,而非像是制式化大鍋炒的口味,這點可能很吸引婆媽們?因為總能見到不少媽媽會帶著便當盒來打菜,給家人準備。  這家店最吸引我的就是辣椒,就我來說,其它的麵或飯就是為了配辣椒而已。但這些年著實沒再去了,因為店內用餐的方式與態度,實在難以忍受,難不成沒了張屠夫,就吃帶毛豬?  我很少在附近看到需要大排長龍的店家,這應該是唯一的一家了吧?另外一家,對於我來說會如此熱門也是很詭異的,那就是興隆路上的石二鍋──就我而言,所有王品旗下的餐廳,一律都是拒往戶,甚至是垃圾。一半是出自於對其前老闆戴勝益那嘴臉的噁心,以及心態上的厭惡;另外一半就是去過台塑牛排和夏慕尼,那經驗都是十分慘烈,是真的到了吐與拉的境界。但是,這家店是真的在用餐時間,隨時都要排個十個人吧?每次經過看到那人龍,好比知名拉麵店,心想不過就是個便當嗎?有這個必要嗎?如此的長龍,我覺得是店家在動線與效率上有問題,應該有解。 

貳篇:http://bit.ly/3jLjvLW (本篇)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小陳牛肉麵 信義

小陳牛肉麵 信義 原本計畫是按圖索驥去吃隔壁的韓式小館,結果到了門口,鬫到這家人聲鼎沸又大排長龍。在好奇心驅使之下,跟著排隊等了半小時,這才吃到第一口麵。 心得:不值得排半個小時。 湯頭的味道偏鹹,基本辣度是中辣,其寔也不辣(桌上的辣椒也是那種買來的,只是死鹹而無辣椒香味和辣度的低級品)。肉質本身燒得還可以,說好是談不上的,說糟也沒有。不過,肉的份量真的很充足,五塊紮實的牛肉,其中有兩塊是半筋肉。滷牛肚鬫到網友推薦而點,一小份60,其寔是很划算。整體而言,滷味的部分也是比及格再略優一些。此外,這秊頭牛肉麵還拿加一小把小白菜,很是加分,也相當不容易!讓我想起在家吃牛肉麵的感覺。還有,店家的服務態度相當好。以吃個粗飽,那麼是可以給四顆星。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樂業麵線 大安

樂業麵線 大安 The best in town! 其寔我不算愛吃麵線這東西,之所以吃都是把它當成湯喝,配個燒餅或包子時,才會順便買一碗。單獨吃一碗的機會只有兩家,一家太遠在快到社子島的路上,這家相對就近一點。 之所以發現這家是每次經過時,不論何時經過,總是看到有人在排隊,店內也經常是滿座。心想一定是很厲害的店!不然怎麼會這麼誇張?從早上賣到傍晚過后,生意總是這麼好。 它內料有肉條、大腸和蚵仔。我覺得是它用料好,口味也煮得好,那個肉條和大腸都是品質相對較好的,沒有肉羶氣,而且大腸洗得夠乾淨,也鹵得入味軟爛──我最討厭那種只有用水滾煮過,又沒煮爛的大腸,白呼呼地丟在麵線裡面,擺在麵線上像是看到臭水溝中的屍體。 這家我推薦給不少朋友去吃,幾乎都得到肯定的回覆,是家不會讓你跌股的小東西。





初篇:http://bit.ly/2OMDH3k (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