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林美如小館 萬華

林美如小館 萬華 去「林美如」小館兩次,都是有人請客讓我食指大動。目前老闆逐漸走向賣道地的麻辣鍋為主,桌菜都要事先預定,已經不是主力。 林美如不是老闆娘的名字,是老闆喜歡「喝啤酒」,所以店名起個如此。老闆以前在大媒體工作,原本只會煮泡麵,什麼都不會。後來狠心咬牙,下海跑到四川去學做川菜。那個水煮牛肉(最后一張照片),真是過癮。吃不完,打包回家,隔天煮把麵下去,痛快! 乾扁四季豆,麻辣滷牛雜非常可口下飯,當然也是下酒良伴!每回去那在餐後都還有活動,所以也不能多喝幾杯酒,殘念! 這裡真的適合老朋友一起毫無拘束天南地北閒磕牙,同時慢慢地好好享用一頓「酒菜」。每次離去之時,總感到酒足飯飽,但還有一點意猶未盡要再來的感覺。 這家店有點小隱隱于市的感覺,側身在老舊,早已沒落多秊的西門町一條老街上。左右都同樣是陳年老舊的店面。就算桌明几亮,整體感覺還是回到幾十秊前的氛圍。很有種不同於東區、信義區那種新穎、流行、文青、個性的路數。有種風華已遠,但是又能露出某種驚豔的可能。或許這一切,加上了美味的食物和喧囂聲,總讓我發覺另外一種台北,不是那種一直在追比西方的台北!














(20170510) 1936376486646904

好享宴 新店

好享宴 新店 某日在搜尋晚餐的地點時,見到這家在 Google 上的評價不低,且評論數目也不算太少(4.1星的評價與148則的評論)。在沒細看內容的情況下,覺得應該口味上還成吧?因此就衝了過去。 去的時間是一年前的事,說真的沒有甚麼了不起的印象。我想只是因為價格不高,食材用料沒有太糟,不過味道與菜名不對,與真正該有的味道算是走味了,而且過鹹。入口後第一個味覺就是過鹹,吃完之后只有覺得太鹹!我想之所以整體會有不錯的評價,應該是價格和食材品質相比起來,整體算是OK的。 以這樣的口味與鹹度,我想應該不會再踏入才是。






(20181105) 2256139061337310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What I read: 《教堂經濟學》

上週五,在去參加轉角國際于創咖啡舉辦談論當時即將舉行的德國大選活動之前,匆忙跑到城邦書店去買兩本在網路上看到推薦的新書:《低薪的盛世》和《教堂經濟學》。 《教堂經濟學》作者是清華大學經濟系退休教授賴建誠,其寔他的書从我大學時期起,就看過好幾本!《重商主義的窘境》、《經濟史的趣味》、《經濟思想史的趣味》、《邊政糧餉》。第一本當時我還對經濟學是全然模糊不清的境界,現今只對書名還有印象。後三本我是紮紮實實闞完,而且發現書中不少錯誤的地方。還曾經寫信給他,他也很客氣地回覆與我討論:運送軍糧補貼和價差的問題。這是我在看他的《經濟上的趣味》一書中提到芬蘭曾經一次的飢荒餓死許多人口,其原因並非芬蘭沒有存糧,而是運輸成本因為湖泊众多交通極其不便,造成成本過高不符效應;以及《邊鎮糧餉》一書提到明朝九邊的糧餉問題,所延伸出一個難以研究的議題。這樣類似史學上經濟問題能夠切入研究的人著寔不多,相當可惜。 對於這本書的好奇是出在反宗教的態度,想从這本書看能不能汲取更多反宗教(泛基督信仰)的論述而已,哈哈哈。 其寔這本書根本不是反宗教書籍,而是著重在从歷史角度,探討宗教市場的演變過程、競爭的模式、政府的管制,以及政教結合或對立爭執。只是我個人希望从中找到反宗教的論述,以供自己反駁宗教而已。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新店不明白一 老牌鹽酥雞 新店

新店不明白一 老牌鹽酥雞 新店 我一直都滿喜歡光明街的,覺得是條非常有意思的小街,兩旁擠滿了各色的店家,但以食肆為主。再來有些顯得很不協調有趣的樓舍與商家,非常有趣。甚至有那種近乎一甲子之前才存在的木門板旅社,而不遠處又是嶄新的大廈。 雖然離我住的地方算是有點小距離,來到這與去到公館幾乎是等距,但還算是滿常來這覓食,主要就是還可以下箸的小店有那麼幾家。 知道這家並非路過發現的,而是在網路上看到貼文,以及Map上的頗高評分而來。心想這個不過就是台灣再普遍不過的東西,怎麼會這麼多的評論,覺得很訝異。因此之前就是衝著這點而去! 到了現場一看,骯髒的程度與路邊攤無異啊!品項也都與大眾所見相似,實在找不到有特別的東西。又不像饗味鹽酥雞福德店 https://bit.ly/2SsaTwl ,口味不壞之外,好歹有些與台北常見很不一樣的東西。 回去一吃,也是個一般般,吃不出啥厲害之處(也有可能我早就不愛吃鹽酥雞這東西了)。這是我搞不懂當地人特推店家的之一。哈哈哈~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行家快餐便當 文山

行家快餐便當 文山 在搬來文山區之後,起初頗為覓食填腹感到困擾。不是靠著Google推薦,就是騎車四處溜達時東張西望地看看有無可觀之點。這家就是後者,晚餐時間騎車亂晃經過幾回,發現它總是有好幾人在排隊。 當時覺得好奇,心想不過就是個便當(自助餐形式)而已,怎麼能時常有人排隊。終於有日還是踏了進去,一探究竟。 先說這幾年前後去吃了好幾回。不是因為特別好吃,而是以吃個便當墊肚子,應付一頓飯而言,這家是沒毛病的。蔬菜類大概總有個十樣左右,菜色也會更換,並非一成不變。主菜類的多樣性要比一般、真正的便當店又要好些,有點像是很早期的客飯。許多主食類都是現點、現做,因次都會需要等候點時間,加上主食類大概也有七、八樣選項,除了蜜汁雞腿或炸排骨可能是現成的之外,其餘大致上都得等後廚的老闆去現做。 如果是選擇內用,等於就是先吃點蔬菜等配料,再等主食上桌。這感覺真的比較像是小餐廳吃個簡單的客飯,主食多半是熱騰騰上桌的,而不像便當那樣生冷、無趣。或許這也造就它擁有更多客源的原因吧? 但也同樣地調味料都過重了,去吃時自己總會帶著茶水而行。就左近的人來說,吃個這樣的便當是OK的,起碼比很多寡味、單調的燒臘便當要好。哈哈~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石鍋軒 新北新店

石鍋軒 新北新店 厝邊系列:有一陣子沒刻意寫下在鄰近地區用餐的紀錄了。雖然顯得地域性很狹隘,但生活總是跟主要活動地點最相干。不能老是丈八檯燈,照遠不照近。住在文山區一陣子,在有形的空間上來說,文山區範圍相當大;不過就可活動的選擇來說,相對鄰近的中正大安等區來說,那就小了很多。雖說如此,有時候不過兩三公里遠的用餐選擇,還是顯得相對去的次數少了許多。 對這家印象最深的絕不是外觀與內裝,或是食材和料理,而是時常經過其門前時,看到不少人在那門口附近滑手機。仔細一瞧,才知道他們都是在抓寶的。沒想到這玩意兒,到現在都還有人在玩!自己真是個極其落伍的手機使用者。 正是因為他們,我這才注意到這家店,Google之後發覺評價還滿高的,所以就來試看看味道。 吃完之后,覺得應該是因為價格與份量的對比是顯得相當划算的,所以受到網友的支持。但我不覺得它在口味上有何勝出之點,或是足以感到讓人滿意之處。因此吃過一次之後,也不會再想踏入了,雖然還是常常經過這條名為路,實則很像一條巷弄的小道,始終就是不會想起它。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UniJun手工皂坊 大同

UniJun手工皂坊 大同 約莫快兩年前,住在大同區的大學同學約我談點正事,搭上他的車之後見他居然開到迪化街這條小巷子內。心想這附近這麼難停車,跑來這要幹麼? 在把車停妥之後,徒步來到這家店。感到很驚訝,居然這是家賣肥皂,還走著「文青」風格的店不說,裡面還賣著咖啡。知道他喜歡喝咖啡,還四處找咖啡來喝,心想專程來到這詭譎之處,想必應該不俗才是。 讓我覺得特有意思的不是咖啡,我也早忘了咖啡的味道。店家經營肥皂的方式相當有趣,聽完大致上的解釋之後,總讓我想到那麼一點點的「鬱金香熱」的味道。 前一陣子又經過這裡,刻意放緩往內一瞧,店家還在,心忖果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這附近修整不少,幸好看起來還沒修得太過頭,也處處還能見到年久失修早已頹壞的房舍。不過也有擠滿了重新裝潢後滿滿文青氣息的老店模樣。有時也很好奇,這樣的風格到底能走多久?或是這就會是整個社會的主流宣傳?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生禧食堂 大安

生禧食堂 大安 透過網路的搜尋都能找到一些奇妙的小店,這些小店中有不少都是屬於重視健康概念的店東,或許有感於過多所謂的「化學」調味后的食物不健康,之后跑出來開間小店,堅持自己對於所謂「食材」的想法?我對這個作法或概念抱持中性的立場,反正現代人平均壽命都過了七十以上,跟一兩百秊前的人(那怕是當時最進步的西北歐地區)相比,幾乎都要快增長了一倍。這樣的長壽,哪有不冒病痛的?硬要把許多疾病歸咎於現代化學/食品技術的進步,似乎又太昧於事實了。 這家食堂應該是屬於吃健康的小食堂,裡面塞不了幾個人,印象中頂多十個座位?看樣子是母女二人在經營? 對於我這樣的龐然大物而言,店內顯得有點侷促,可是整潔度上是絕對的,許多小地方都能維持得很不錯。去的時候是盛暑的中午,加上半開放式的廚房,兩台空調的似乎顯得不太給力。 食物的味道毫無問題,簡單的處理可以吃到食材原本該有的味道,不會有過度料理的濃妝豔抹感。我想這是這類餐飲所強調的部分。 該店在天龍國的地段,所以總會在鄰桌可以見到某種屬性的客群:常可聽到她們之間的對談總會讓我有種反胃感,一如在Line上那種亂傳謬誤與偽知識的長輩,此時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你的面前。總有股衝動,去敲敲她們的腦殼:Anybody home?






http://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kvSnRo2udRjX9qnVFhBjscaU8pkMLqX9ahG4XqhVQa42jhsyRkGqtUY4A3c2h1Jdl&id=1912740012343885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韓月半飯 文山

韓月半飯 文山 歇業 這家店與位於新店的「Fun鍋子」應該是關係很強的店家,至於實際是否是同一家人在經營,我沒搞清楚過,只覺得老闆娘好像是同組人?這家開在興隆路二段有個好幾年了,之前偶而會來買個拌飯外帶,頻率也不高。有回約幾個住得不算太遠的大同學學一道來這吃吃,畢竟人少也不太適合吃這種多樣品項的店。 廚師是娶了本地人的韓國人,會講點中文,但口音很韓國(我聽過幾次)。我想廚藝真是任何人到海外討生活的一大利器,華人在幾個西方大城市開了不知道有多少中餐館,就是一例;單單文山區就可以見到許多越南口味的小館,亦是如此。 都是寫食記時,才會去看地址或評價等相關資料,一看居然評分這麼低,而且在有500多則評論下;相對Fun鍋子也有雷同的評價數,但分數截然兩回事。可見一定是哪邊有問題,不然難以差距如此之大。 這家料理的口味是還不壞,應該還沒變成很合台味的韓料才是;起碼跟我同去的同學很哈韓,也去過韓國玩樂,她沒這麼說。份量上我覺得還算OK,比較附近幾家韓式口味,這些菜算是有好有壞,但都沒到大起大落的程度。但是,這家的服務水平比起新店的,那的確是差了不少。吃過一次之後,並無特別會想再去吃的念頭。





貳篇:http://bit.ly/3TJLICQ (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