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 National Geography Channel 連播四集(共六集)法國人所拍攝製作的《二次大戰啟示錄 Apocalypse》。 無法相信一個打從 1870 之后就沒打贏國任何國內外戰爭的「大國」,只會緬懷昔日榮耀的「法蘭西共和國」能把這場被徹底摧毀民族驕傲感的戰爭紀錄片拍得如此之棒?其中擁有眾多珍貴而罕見的畫面,以及解密的官方資料;雖然一樣是採用了西方世界的主流觀點,不過,還是比美國人拍攝的紀錄片更為真實。 身為軍事和歷史的愛好者可以像是 1492 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興奮! P.S. 看了中間的四集之后,感覺有點空洞。雖然能彌補以往閱讀書籍后具象化的部分,不過內容還是流於淺顯和節奏過快。特殊戰役或是專有名詞的不斷出沒對於此主題過於陌生者而言,會缺乏連結感! 還是看書比較精彩與有意思。再好的紀錄片有時後只能單純成為入門介紹片。 後記: 因為是法國人拍攝和剪輯其它紀錄片而成的,所以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s)出現的畫面還相當多──這才知道原來他的法文口音並不好聽,而且也沒有說服力;相對於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和希特勒(Adolf Hitler)而言,更是缺乏領袖魅力(charisma)。 本記錄片是西方的觀點來看待二戰的,然而動員幅度最大、投入物力最多、派遣人力最廣的美軍反而在這個紀錄片中顯得沒那麼大的比例。(這場大戰中死傷最大與耗損最深的卻是前蘇聯和中國)法國人在戰爭結束六十年之後所拍製而成的紀錄片依然無法公平面對自己和「盟友」:先不管法國能夠解放真正的助力是來自美軍不談,坐視希特勒崛起的不是只有高喊「我們這個時代和平」的張伯倫首相該負擔責任,更有著法國第三共和以來「優良」的傳統──政治內鬥與國家空轉。依然是小鼻子小眼睛地對付美國人! 一如其中畫面出現好幾輪的隆梅爾(Erwin Rommel)─他麾下的「非洲軍團(DAK)」在整個戰略角度而言,雖不能說是無關輕重的,可是和巴巴羅薩作戰計畫為起點的東線戰場,西歐作戰、海獅作戰和英倫空戰,乃至於大西洋之戰相比,都是顯得次要。可是他在這片中出現的畫面之多,要比「國防軍(Wehrmacht)」中其他更重要的角色卻是多得多。(此外,NGC 選擇的中文翻譯是相當不錯的,在很多專有名詞上都有注意到真正該有的細節!)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湯師爺,你翻譯一下,啥子他媽的叫做他媽的明星?
湯師爺,你翻譯一下,啥子他媽的叫做他媽的明星?
幾天前看到中華職棒的新聞:「2014中職明星賽票選開跑」。再度覺得這個聯盟真是有趣無比!
特意上了官網看點宣傳訊息,發覺更有趣的部分是美其名為「四隊球員打散」由球迷進行票選,除了投手之外「每個」位置都會選出 2 名球員──因為要組成兩隊才能進行「明星賽」,所以每個位置都會選出 2 人。如果沒有意外,每隊正規會帶上 25 名球員上場,就像例行賽一樣,大聯盟也是如此辦理──不過,郭泓志在 2010 年那個球季入選明星隊,除了是因為頂替受傷的亞特蘭大勇士 Jason Heyward,而國家聯盟隊伍總教練 Charlie Manuel 原先想調用 Billy Wagner 來頂替的,不過 Wagner 以踝傷為由而加以拒絕;此外,當年名單也擴編到 40 人之譜!
北美有四大職業賽事,MLB、NBA 和 NHL (冰上曲棍球)都各是 30 隊,而 NFL (美式橄欖球)只有 16 隊,在 2012 年美國人口約為 313 百萬加上了加拿大的 35 百萬,一共供給了 106 隻「職業」球隊,簡單去換算就是 3.2 百萬人可以應付一支職業球隊。童年的日本擁有 127 百萬人,職業棒球擁有 12 支隊伍,職業足球則是 18 支,職業籃球也有 19 支隊伍,算下來 2.6 百萬就可以應付一支隊伍。按照同樣的比例,台灣 22 百萬人口用美日兩國的均值來算,應該可以支撐 7.5 支職業隊伍;不過掛著「職業」二字的中華職棒球隊只有 4 支。目前籃球雖然有所謂的 SBL,旗下也有 7 支球隊,可是並非職業化的標準,甚至連職業的字眼都不敢使用。
這次中職票選會有正選的當然先發野手共計 8 人,還有指定打擊 1 人。在回頭看看學習擁有指定打擊(DH)制度美國聯盟的正式 25 人名單,通常捕手 2 或 3 員、內野手 6 名、外野手 4 或 5 人(指定打擊都包含在所有野手之內),長達半年每隊都至少要打滿 162 場的賽事,投手大概都會登錄 12 人才夠用(國聯甚至會拉到 13 名投手)。中職各隊應該也是如此依樣畫葫蘆,很難有甚麼創意的。可是中職的正式比賽最長也只能打到 12 局,而且明星賽的勝負並未像是大聯盟的明星賽一樣,勝出隊伍能夠在爭奪冠軍杯的世界大賽中多一場主場的優勢,也不可能非要分個勝負不可。12 局帶上 12 名投手,總教練絕對很豪邁地調度,能夠每局都浪費一人!就算真的選出了 12 個投手,扣除票選的 9,所以所有的野手名額還有 4 個,這中間至少都會再挑上 1 個捕手,就剩下 3 個總教練真的能夠挑選的額度了──其實各隊總教練要挑選 16 名球員。潛規則就是內外野手至少都可以各多出 2 人。中職一共只有 4 隊,同一個守備位置在票選明星賽時看起來是 4 搶 1,其實中獎機率是 50%,因為至少兩隊「明星」要打嗎!這樣的競爭條件所選出來的就可以稱為「明星」了?只要是固定某球隊的先發野手,而其表現又只要比其它某一球隊的同位置野手較為優異,或是本身比較具有人氣魅力,那麼他就是「明星」了!我只能說:「這真的是太明星了!」或是「如果這不是明星,那你告訴我甚麼才是明星?」
中職能夠如此發展「順利」,先扣除已經上了媒體五次的假球事件外,讓我再來看看這個充斥著明星的聯盟一些小數據:http://zxc22.idv.tw/
在左方中的「每月平均人數」中就可以看到:四月比三月下滑了 47%,五月又比前個月再低了 13%,不過五月和三月相比則是下跌 66%。看樣子持續往下走的趨勢是確定的。然後看看「人數趨勢圖」:從 3/22 開打到目前為止只有 9 天的觀眾平均人數是比前一天的人數是上升的!而 43 天是下跌的。再看看「人數總分析」中拉到頁底處的「各月份平均一場觀眾人數排名」和「每星期幾平均一場觀眾人數排名」,數值和職棒 24 年相比幾乎都是負的。
然後影響賽事緊湊精彩度的「比賽時間分析」,往下看看「各球隊平均一場比賽時間排名」,算下來剛好是每場比賽要打 200 分鐘!會增加比賽時間均值的延長賽在目前打完的 89 場比賽中延長賽只有 10% 而已。→我想應該是因為都是明星,表現水準太高,所以張力強,需要都打這麼久的時間吧?
更有趣的一點,所有職業化的賽事都需要大量的觀眾注目──「韓信點兵」就是鐵律──球迷就是市場,球迷就是財源。球員的表現一定要透過大量的曝光和渲染,才能有更大的磁吸效應,然後帶進更多的直接收入:進球場買門票和週邊的商品是最直接的收益,廣告和電視轉播是另外一個層面。不過,中職捨棄擁有 500 萬收視戶的有線電視系統,卻是選擇了只有 100 萬用戶中華電信 MOD 系統,真是「高明」。光是宣傳效果和放送效益應該清楚不過了?買廣告的廠商是最為勢利眼和在乎收視率的,業主會挑選傳統的有線電視還是 MOD,這應該也是明顯的。這還先不提,上週還意外看到義大球團和聯盟透過媒體在互罵,甚至說要拿出資訊來讓黃鎮台秘書長「一刀斃命」,原來是轉播權益金發放的問題。
這個聯盟真是了不起啊!真是標準「外鬥外行,內鬥內行」。缺乏資訊與新聞價值曝光度的同時,卻是想到用這種負面新聞來炒作,只能套句《讓子彈飛》中姜文飾演馬縣長和葛優扮角湯師爺在一場宛如「洪門宴」稱讚周潤發所演的黃四郎:「黃老爺,又高又硬!」
2014中職明星賽票選開跑 四球星與您相約桃園見http://www.cpbl.com.tw/info/newspage.aspx?a=11918
2014中職明星賽票對抗賽 票選辦法http://www.great3.com.tw/cpblasg2014/vote_info.php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ZXdzSLTKFw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C'est la guerre? 是否終需一戰?!
C'est la guerre? 是否終需一戰?! 今年無意間看了三本看似毫無相干係的書,前後時空差距也相差了三個半世紀強,而碰巧先後順序是逆時光軸線閱讀。其中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發生在「朝鮮半島」上!中國人於五個世紀內在這個南北長達一千一百公里,寬兩百公里的半島上「進出」四次(比較廣為華人世界所熟悉的是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朝鮮之役」、「甲午戰爭」以及「韓戰」,前後動員絕對是破百萬的兵力,傷亡數十萬人)──這中間只有女真人入侵朝鮮的戰爭是真的入侵朝鮮人:一六二三年「丁卯戰爭」與一六三七年的「丙子戰爭」。其它都是中國人命在這片土地上的虛擲與浪費。 從最近的《朝鮮戰爭》也就是通稱的「韓戰」這本書開始閱讀,其主題是清楚而明確的,正是那短短的四年戰爭;戰爭初期的南北界線經過死傷幾百萬人之後,最後還是回到原點!(而北緯三十八度線也曾經是明日之間的停戰線附近,歷史上的重複特質真是有趣)──其實本質上是朝鮮的內戰,但是卻是東亞最國際化的戰爭;將一場民族自決式的內戰打成冷戰開端最猛烈熱衝突的戰役。不過,其中死傷最大的絕對不是直接死砲火下的各國部隊,反而是這個半島上南北兩個同種同族人因為意識形態上的差距所造成的屠殺最為兇殘與猛烈。其實內戰最弔詭之處,也是最無妄之點就是在於出自於自身對「善終」(願景)的認知差異,而更能肆無忌憚地去屠殺同族同種,其戕害程度甚至能超越殺戮異族的戰爭。然而美軍(就算是盟軍好了?)在這場戰役中,在只有廿二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投下的炸彈總量甚至遠多於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總數。 中國人(兩岸雙方)都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了人力物力,當然,出力最大的還是以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撈到的好處就是在東北亞建立一個堅強的緩衝區──至少都比明清兩朝時期的朝鮮王國要來得強大,而友好程度應該不遜於藩屬時期。 《晚清二十年》,書中第一章就是直接從甲午戰爭(一八九四年)切入,很完整地把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交代完整──因為對於這個主題算是相當熟悉,所以能很快地瀏覽過去。不過,很有趣地可以發現到,朝鮮這個國家在日本入侵迫在眉睫之時,不論是三百年前的明朝末期還是此時,他們國家唯一不變的就是「黨爭」。果然是深受儒家政治薰陶的國度!徹底貫徹了一個教條,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要拼個魚死網破,也要寧與外人。只要讀過國中歷史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這場決定東亞誰屬一百年的戰爭(畢竟,教科書上都把這個列為恥辱式的項目,不談不可。)而這本書之所以從這個時點上切入,而不是更早的鴉片戰爭來描述衰落的中國王朝,是因為同治中興洋務運動徹底的失敗標記就是這場戰爭。 其實,這本書有個另外一個優點,對於慈禧與光緒,還有光緒和康有為之間的互動提供明確而到位的解釋。前者兩人之間沒有那麼多的紛爭和歧見,後者兩人之間也絕無康南海所吹噓的緊要和關鍵。後繼政權往往為了強調其有理、正當和合法性,對於前朝極度具有爭議性的人物總是忙不停地把大便往他們的臉上抹,還深恐塗得不夠臭。 《帝國最後的榮耀》──光看書名一定無法看透到底這本書在說些甚麼?當初無意間發現到這本書,發現是天下文化出版的(通常都是直接忽略過這家出版社的圖書!)原本也是要跳過的,隨手翻了內頁一看,居然是我最有興趣的主題之一:明朝。也是毫無懸念地買了下來。 在看《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才知道明朝居然在末期除了打自家的流寇不遺餘力,以及對付滿州人更是頃國之力在對付之外,居然還能抽手和太閣豐臣秀吉以少擊多結結實實地打了一仗。明朝人為了這個一直乖順的藩屬國,耗了不少國力。打從萬曆廿年(一五九二年)起打了七年,雖然中間真正開打的時間只有兩年,卻是動用了八百多萬兩白銀(這是報上來的軍費開銷而已!還有許多隱藏的缺口),其它口糧與軍馬之類都不算在內。 在賴建誠教授的《邊政糧餉》一書中參考了《萬曆會計錄》,其中提到和后金戰事共耗費了六千萬兩(看樣子我真該把這本書好好拿出來再重讀一次?)。從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後金建國起計算到明亡的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平均一年要花近兩百零六萬兩。根據朝鮮人的《燃藜室記敘》中,兩次爭戰中共耗銀「糧銀五百八十三萬兩,交易米豆三百萬兩,本色米數百萬斛」(一石為兩斛,而明朝中葉起的米價一石已經超過一兩),七年的戰爭期間,只有一五九二年和一五九七年真的有在進行戰事,其它五年明日雙方都在談判。而在《萬曆會計錄》中記載著於張居正柄國最盛時期的萬曆五年,歲入四百三十五萬已經出現盈餘,出現八十萬的盈餘;到了萬曆九年,歲出歲入還能兩平(萬曆之前的隆慶朝的六年期間,明政府還是處於入不敷出的,甚至在萬曆元年張居正剛剛當國時期,政府拿不出現銀發放薪餉,還拿太倉內的胡椒蘇木來折俸!)。因此兩年的戰事約用去超過九百萬兩的白銀!這場戰爭帳面上就耗去明政府兩年的歲入(也就是明朝政府的歲入對所有公務員也不發餉,天災人禍也都不處理,要整整兩年!?)會認為這樣還不驚人嗎?而這些都是報兵部直接核銷軍費開支的,而實際上消耗的費用通常都是帳面的數倍之多。 朱家王朝在這裡掏了這麼多庫銀,有撈到甚麼好處嗎?實質上的應該沒有,頂多就是滿州人在征服朝鮮之後,要他們一同去打明朝人時(當時後金沒有火砲建置,而朝鮮人從明朝那裡學會了熱兵器的製作)他們對明朝守軍發射空包彈,以及明亡之後朝鮮王朝還偷偷幫他們祭祀明朝皇帝的神位而已。 中日之間從十六世紀末起在東亞打了四次戰爭,似乎在他們之間極端份子的眼中尚未尋出個解決之道?隨著中國當前經濟持續增長,繼外匯存底之後,GDP總值也已經超過日本,加上目前中國境內的民族主義高漲,軍事上的擴張更是自不待言的。而日本右派安倍晉三總理大臣動作不斷,除了要入聯合國常務安理會之外,加上準航母等等軍備的擴張,加上美國重返亞太要圍堵中國的局勢。難道在這個世紀內,中日會也要透過非經濟戰以外的來進行最終解決方案?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Senile dementia?
Senile dementia? Dementie sénile? 不久之前和幾位高中同學在同學家中聚會,阿肚 說起以前我自己說過的親身經歷(說完之后,我完全忘記我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不說;甚至是對這件事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記憶了!) 他說:「無諸跟我說,他完全不要跟他爸一起看新聞的氣象。因為他爸會突然丟個問題過來,比如『高空西風帶形成的原因』或是『赤道無風帶的影響』。」又說:「我永遠都記得這件事!」(因為家大人是地理老師,新聞和氣象時間總是可以有無窮盡的地理問題可供聯想!)哈哈~Charles,以後別拿物理來為難 "阿ㄉㄨㄞ" 啊! 當下的辯駁是,我也感到很痛苦啊!看個新聞沒事就被出考題。萬一答得不好,肯定又得吃一頓排頭!所以以我老爸那陰晴不定,比什麼春天後母心還難琢磨的脾氣,我還是盡量能閃多遠就閃多遠。不過,我完全不記得是這樣一回事。人的記憶力真的很不可靠,無法像是磁區一樣擺在哪就是哪。 上個月在讀《野獸花園》一書時,想到說可以把《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和《破解希特勒》這兩本相關的書籍拿出來當做延伸閱讀的部分。閱讀之后,這才發現到原來這兩本書我都已經讀過了——好多章節都有明顯的螢光筆劃線。可是我居然完全忘記有讀過這些書?看樣子海馬迴(hippocampus)真的在縮減中!